央行提前宣布了6月份新增信贷1.5万亿元,随后重启1年期央票,正回购规模高达1700亿元,被视为近期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信号。
这是迈向正确的第一步,但还远远不够。看看当下的流动性就知道,央行力度微乎其微,1700亿元回购量仅仅消化掉了部分最近的外汇占款的激增,银行的信贷水龙头还在喷涌。
当初提出的4万亿渐成“经济刺激”的象征符号,这一政策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计划,而且还在继续增加。按照中国2008年投资率45%测算,30万亿元的GDP中14万亿元是投资,若今年投资增速保持在30%,当年新增就在4万亿元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额在上半年同比增加1倍以上,如果不控制,估计还会上升,5月份资本金比率从30%降到20%以后,一大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银行信贷哄抢的“香饽饽”。业内流行一句话:“只要你有项目,我就为你融资。”我最近走了四五个省会城市,全是大工地,热火朝天。
历史证明,中国的政府投资被激发起来以后,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等市场好了以后就会自动下台,必然要通过一些强制性手段才能制止。因为很多项目可能需要2-3 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意味着明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会非常大,如何压?一压就是银行呆坏账。
假设今年全年新增银行贷款能控制在10 万亿元,估计投入基建项目的贷款总计将达4万亿元,过剩的实业哪能吸收那么多剩余贷款(2007年景气光景新增贷款也才3.6万亿元),想都想得到,相当部分涌向了股市和楼市。货币缺口(M2增速-名义GDP增速)拉大到20个百分点。A股综合指数在过去6 个月里涨幅超过60%,1500只股票股价翻了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至5月也上升了22%。萧条年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房价却创了历史新高。
政府想撤,又怕经济再次掉下来,所以默认了房地产泡沫膨胀,希望将经济顶得更久一些,至少坚持到外部世界的经济回暖。决策者的想法总是很理想,希望楼市销售上来而价格温和地涨,这是不可能的,资本市场的规律从来就是买涨不买跌。
高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资产价格膨胀的预期极难控制。尽管中国家庭负债率不高,尚有相当潜在需求释放空间。但在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形成之前,资产价格驱动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只能是零和游戏,财富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资产价格上升过快、延续时间越长,其破裂后对经济、金融体系的损坏越大。
美国人有最复杂的金融系统和无所不能的美元霸权,尚且破了。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大约10 年的资产泡沫,期间土地价格上升了7至8 倍,但1990 年泡沫破裂后,日本经历了18 年的通货紧缩。中国把份额日益萎缩的家庭储蓄都驱赶到高价楼市和股市,那中国的转型真就永远成了泡影。
一直以来,主流的意见是中国防通缩重于防通胀,在一个财富分配极不均匀的国家,谁最怕通缩,谁都心里明白。通胀所带来的多数人实际福利的损失,要远大于靠投资吸收的那点就业所增加的收入。
老实讲,9月份就是眼前的一个槛。美国人的发债高峰将至,若真把通胀搞起来了,扛通胀是最花钱的,因为不花钱,企业就得死,失业和财富缩水将聚集社会不稳定因素。结构性改革更要花银子,因为资源配置要从政府向私人部门和家庭转移,政府收入要大幅减少,以前的民生福利亏欠政府要补齐。经济的短期效果真那么重要吗?把数千亿扔向毫无希望的出口退税“黑洞”到底求个啥?
赶快节省子弹。该收紧政策了,即便私人短期内不愿回头。没关系,经济速度掉一点,结构改善了,出不了什么大乱子。
赶快压缩新开工项目的审批,严格控制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和金额;重启信贷额度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总规模;在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初期,坚决把它压下去。以一个低的负债率度过1930年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衰退,不是一个很安全的事吗?全世界都会羡慕我们,除非我们愿意飞蛾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