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
□廖海峰 曾宁文 文/图
养黄鸡,山上流失了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不养黄鸡,农民少了1亿多元的收入。
翠微山下,勤劳能干的宁都人,早已把黄鸡养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业产业,4000万羽黄鸡占领了大大小小的山头。
面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这难解之结,宁都县积极探索求解之道,在养殖场试种白背黄花稔,从而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走绿色崛起新路。
如今,花红,草绿,水碧,天蓝,宁都县一幅新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群黄鸡啃光一座青山
大棚山地散养技术是宁都黄鸡养殖的“秘诀”,在山林放养,大自然中虫草、矿物的内化,给它带来丰富的营养和美味的口感,宁都“三杯鸡”曾入选北京奥运会主菜单,宁都黄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黄鸡质优价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宁都黄鸡养殖户们在经济收入日益增长的同时,却面临一个难题:黄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宁都黄鸡啄性强,而且喜欢聚群,鸡场的草被植物都被鸡啄得精光,再加上宁都大都是沙性土壤,一下雨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日前,笔者来到该县竹笮乡采访,随行的宁都县畜牧局局长郭小鸿介绍说,有次到鸡场去进行技术指导遭遇了一个尴尬:由于连续多天下雨,加上鸡场草被破坏,道路湿滑,他不慎摔了一跤,弄得满身泥水。
看着一片片青山渐渐变成一片片“黄山”,一堆堆泥土不断被雨水带走,竹笮乡大富村黄鸡养殖大户温海生很是无奈,他知道再这样下去,山上就无法养鸡了,以后怎么办?
为此,宁都县畜牧局一直在寻找对策。该局副局长杨德茂对笔者说:“为了减少环境破坏,我们曾尝试过让鸡场采取换地方轮牧的方式,在一个地方出笼一批肉鸡后间隔半年至8个月,用种牧草和养护相结合的办法来保护地表植被。”
虽然间歇期有5个月至8个月,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起不到明显的效果。
一次试验破解一道难题
白背黄花稔竟然在鸡的尖嘴利爪下活着。转机源自一次偶然的发现。
2010年底,郭小鸿带领技术人员到竹笮乡大富村养殖场,发现鸡棚周边其他的地表植物都被鸡给吃光了,唯独有一种植物,它周围的土壤却保存完好。
这个发现让人惊喜。经过鉴定,这种特别的植物名叫白背黄花稔。白背黄花稔没被鸡吃掉是偶然吗?白背黄花稔可以在养殖场大量种植吗?白背黄花稔能破解养殖生态难题吗?接下来的时间里,它成了该县畜牧局干部眼中的“珍宝”。
大富村温海生的养殖场是最早种植白背黄花稔的。2011年初,宁都县畜牧局干部就来到这里试验。种子刚撒播几天就破土而出,长出了嫩绿的幼苗。两个月不到,鸡场地面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白背黄花稔,整个山坡完全变了样。
告别了“黄土面孔”,鸡场变得郁郁葱葱,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大改善,温海生满心欢喜。
接下来该县畜牧局组织养鸡户尝试着在其他鸡场移栽了一些白背黄花稔,结果发现在其他植被都被鸡吃光的情况下,种在鸡棚门口的白背黄花稔却完好无损。
原来白背黄花稔种子多、繁殖能力强,即使鸡每天啄食黄花稔,但是因为它生长速度快,老叶还没啄完,新叶又长出来了,并且它还是一种小灌木,其有力的主根系不易刨除,如果能大量种植,对保持水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株小草彰显三大效益
四周青山环抱,流水潺潺的天然鸡场,竹笮乡大布村黄鸡养殖户黄贡生介绍说,这里的水质、空气、土壤等环境指标一流,繁殖饲养的黄鸡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他指着漫山遍野的鸡群得意地说:“要买我的黄鸡,货商必须先付定金,这都是托了白背黄花稔的福啊!”
由于种植白背黄花稔改善了鸡的生活环境,丰富了食物的多元,从而改善了黄鸡的肉质,宁都黄鸡也被人们称为“农家土鸡”,更加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会同乡南田村波涛生态农庄的涂波涛深有同感,今年鸡场种植了白背黄花稔,不仅鸡场环境好了,出笼后鸡的体重比去年每羽增重0.15千克。保健用药也比去年节省了0.35元,这一增一减,一羽黄鸡多产生经济效益4元多,一年下来,可以多赚好几万元钱。
除了提升黄鸡品质和保持水土外,白背黄花稔还有驱蚊杀蚊的功效。赣南医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院教授刘仁林介绍说,白背黄花稔里面还有棕榈酸1-甘油酯,对蚊子有毒害作用。黄花稔的驱蚊杀蚊功效不仅改善了鸡场的环境,而且还减小了黄鸡疾病的传播几率,减少了黄鸡疾病的发生。
黄鸡养殖户温海生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以前,在鸡场宿舍里睡觉,免不了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睡觉不得安宁,自从种植了黄花稔,鸡场环境明显好转,蚊子都不见了踪影,在鸡场睡觉也可高枕无忧了。”
一株小草彰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白背黄花稔受到广大黄鸡养殖户的“追捧”,黄鸡产业实现了绿色崛起。目前,宁都县年出笼4000万羽黄鸡,产值10亿元,成为全县首个超粮食产值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