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郭任旭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7日
仅4天的审批时间,就拿到了50万元贷款!6月14日,封开县一养殖公司老板卢信治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以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
在封开县,这样的改变正在多家企业身上发生。依靠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商会,40多名会员出资2600多万元,成立了自己的担保基金。凭借这个基金,当地农信社将给予1.8亿元的贷款。新模式改变了当地一些国有银行的态度,纷纷向中小企业敞开了怀抱。
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
老板刘章锐自称种植规模在肇庆数一数二。2万多亩按树林,按照一亩1500元的投资,刘章锐已经投入3000多万元。刘章锐成立的“祥兴木业有限公司”(下简称“祥兴木业”),在当地名气不小,从种植、加工到销售,自己一条龙搞定,具备这种综合实力的木业公司不多。
“把2万亩按树林加工成板材,整个产值肯定超过1亿元。”刘章锐介绍,与如此种植规模相匹配的,是占地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的加工厂。即使达到此等规模,刘章锐却还是无奈地告诉记者,贷款是个难题。由于厂区的地皮是租的,规模再大也无法抵押贷款。刘章锐只好用7000亩的按树林,拿到了区区400万元贷款。
养殖公司老板卢信治有房产抵押,不过想贷款也不容易。去年,卢信治急需30万元贷款,当地农行要求房产抵押。“房产证都拿出来了,要审批、评估、登记,搞了很多轮,还要等,索性作罢了。”
“以前需要周转资金,都是找朋友借。最多一次,曾向一个朋友借了20多万。”原因是,卢信治一直担心银行贷款手续太繁琐,去年的经历不幸验证了卢的担心。
更多的县域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机会像刘章锐与卢信治那样,得到银行垂青。“都说农户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更难!”症结在于,企业贷款金额较农户更大,抵押担保的困境更为突出。
一些常见的路径,在采访中纷纷被企业老板否定:
“找人担保?那可不是几万元的小数目,哪家银行会放心?”
“找担保公司担保?光担保的费用,就占利息的一半。关键是,在县城根本找不到担保公司!”
“各类抵押?一般都要求房产抵押。但是,工商户的铺面一般都是租的,企业的厂房可能是自己盖的,但地皮往往也不是自己的。这些都不符合银行的抵押条件。”
集资成立商会担保基金
封开县民营企业家商会成立已有10多年时间。2005年,会长王肇盛开始设想,用互助的方式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大家行业不同,资金周转周期不一样。”不过,这种互助局限性也很明显,实际的资金总量并没有增加,设想也就一直未付诸实践。
2009年,封开县农信社提出,与其搞内部互助,不如设立担保基金。双方很快敲定了合作模式:以商会会员入股的互助金担保,农信社按照1:7的担保倍数,给商会会员发放贷款。2010年3月,封开农信社正式推出这款名为“好易贷”的贷款产品。
什么样的人能够加入担保?王肇盛告诉记者,分两种情况。“商会之前已经有普通会员近百名。只要经营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个人没有黄赌毒等不良记录,都可以加入担保基金,最低门槛是出资5万元。”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是小型的工商户,都能成为担保基金的受益者。
6月5日,当地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出资名单显示了不同层次的出资规模,出资会员一共44名,担保金总额2600万。其中既有刚跨过出资门槛的5万元,也有出资高达400万元的资金雄厚者。记者根据名单做了如下统计:
出资5万元,一共15人,占总人数34%,是人数最多的;5万元(不含)-50万元,一共14人,占比32%,其中也以10万、20万元的较小金额为主;50万元(含)-100万元,一共7人;100万元(含)-400万元,一共8人,后两项占比34%。按照此担保金数额,农信社按照1:7的担保倍数,将给商会会员发放1.8亿元的贷款额度。
刘章锐是出资330万元的大户。在刘看来,商会担保基金的杠杆功能实在魅力十足。“出资300多万,按照7倍的放大比例,可以拿到2000多万的贷款。我可以把桉树种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然后,再把所有按树林打包进行林权抵押贷款,资金不就滚动起来了吗?”
小户拿出真金白银,当然也是希望能借到一笔大钱。工商户蔡启鹏在县城开了几家眼镜连锁店,虽然打算扩张,不过一直因为无抵押物贷不到款。商会一下释放了蔡启鹏冻结已久的贷款冲动——投入5万元后,蔡启鹏马上打出贷款申请,金额为100万元。
商会成立审批委员会
蔡启鹏的愿望不一定能实现。按照1:7的担保比例,蔡启鹏5万元对应的只有35万元的贷款金额。实际上,对于会员而言,这个担保比例也并非绝对。
“担保基金是每个会员真金白银拿出来的,当然不能机械的按照1:7的比例发放贷款,还要控制风险。”为此,出资会员签立了授权书,由4名正副会长和商会秘书长,组成了审批委员会。
封开县农信社信贷部经理李映泮介绍了会员的贷款流程:“信用社整体给商会一个贷款额度,至于具体每个会员能贷多少,要先通过商会的审批委员会审核,出具担保函确定具体担保金额,然后信用社进行复查并发放贷款。”
6月14日,商会秘书长林志通为记者具体介绍了内部审批。“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对于项目的可行性当然有更准确的评估。”据林志通介绍,审批小组的5人,经营的行业涉及10多种,“有搞林业的,搞养殖的,开工厂的,做房地产的,乃至开餐馆和卖液化气等等。”
而审批小组的人脉关系,显然也是很大的优势,“在一个小县城里,即便我们不熟悉,向朋友打听一下,贷款者的情况也能了解到。”
“商会内部审查是贷款的关键。”李映泮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运作机制对农信社来说,非常保险,“我们看过商会的内部审核,比银行审得还严格。”
那么,这是降低还是抬高了贷款门槛呢?
会员李荣种皇帝柑,申请了200万元贷款。结果,被内部审批砍剩下120万元。“3年挂果,我们评估认为,每年只要40万元就够了。多的,只能被拿去做其他消费。”林志通告诉记者。
不过,在副会长刘章锐看来,严格审核只是控制相匹配的贷款金额,但对于贷款的可能性而言,绝对是提高的。“入会5万,就算贷不到35万元,拿到10万元贷款,贷款户满意,商会也放心。”
模式将在全省推广
“有了这样的担保,封开农信社一下子做起了一大批企业客户,并且还将进一步延伸到这些企业的上下游公司。”这不仅意味着能比较有保障地做出一批贷款,而且还将相关企业的主要结算账户锁定到了农信社,存款与中间业务收入十分可观。
县域其他国有行显然也有了竞争压力。封开县农信社主任麦瑞勇拿出一份建设银行的产品制度告诉记者:“中国建行广东分行,已经推出了类似的贷款产品,其在封开县的支行也开展了类似业务。”这一说法,得到了商会一位副会长的证实,“封开县的建行、工行也找我们谈相同的合作,不过他们的担保比例才放大3倍。”
为了迅速稳固该业务,封开县农信社向省联社申请增加24名信贷人员——“这使原来整个封开县农信社信贷人员增加一倍多,是由省里特批通过的。”而肇庆农信社业务部经理黄永滔则告诉记者,这一模式已经被确定为今年省农信社的十大拳头产品,即将在全省农信系统推广。
地方是否具备推广的条件?又是否存在风险?
实际上,类似商会的组织,在各地并不缺乏。封开县商会会员孔德智告诉记者:“很多地方,像潮汕地区的商会,已经具备类似的合作基础。”
至于风险,银行与商会都认为可防可控。“由商会成立担保基金,比普通的担保公司都要放心。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虽然更大,但可能注册完,资金就被抽走。”麦瑞勇向记者强调,“商会的担保金,则是真金白银冻结在农信社的账户里,更有保障!”
而在商会看来,会员违约的风险也不高。“能出来做企业或开铺面,除非万不得已,否则谁愿意因为一笔贷款断了自己的后路?而确实生意没做好的,商会也有能力帮忙或代偿,毕竟这只是少数。”
截至发稿时,该商会又发展了20余名出资会员。农信社正紧锣密鼓地做着批量审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商会已有20多名会员通过审批,授信金额超过6000万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