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一行三会调整信贷格局 意在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来源:中国金融网综合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5日

   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文,强调加强信贷结构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同日央行发布的信息则称,明年将把握信贷增速,避免过大波动。分析认为,2009年信贷增长大起大落的局面将得到改变。

   加强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一行三会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防控信贷风险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及时加强对地方政策融资平台信贷资金动作的风险监测、风险提示和风险防范;有效提高对各种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和政府背景贷款的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

   对此,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认为,目前银行信贷最大的风险是立项,由于部分项目收益低、风险大,未来可能会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另外,信贷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也值得关注,今年大量的信贷资金中,不排除存在虚假贷款或者贷款挪作他用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念鲁则认为,风险还来自于地方政府担保。地方政府不应也不能成为担保人。正是由于政府担保,银行才投放大量信贷资金,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信贷风险就会转嫁到银行,最后形成不良贷款。

    央行强调信贷均衡投放

   同样在2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第四季度例会上提出,2010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央行的这一措词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第三季度例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还表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

   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数量巨大,造成下半年难以控制,2010年的情况将有所改变。在监管层强调“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后,2010年的新增贷款分布将比较均匀。

   央行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情况。会议提出,要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这是央行首次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提出此概念。专家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监管指标或将出现,对银行业影响深远。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对比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后说明,货币政策委员会首次提出“要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只是作为学术讨论将这个概念提出来,现在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将此作为下一步政策的方向,意味着接下来可能有大动作。”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微观审慎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视角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鲁政委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指标在标准线之上有进一步提高或者更加严格执行,杠杆率等一些新的指标可能纳入监管范围。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复苏,终端需求继续回升,出口将恢复增长,企业盈利明显改善,并进入温和通胀,达到2%-3%的理想水平。在这一情况下,预计宏观政策将会发生改变,在延续一段积极和适度宽松之后,将在2010年年中前后逐步实现正常化,即货币政策将逐步转向中性,2010年将加息1-2次,每次27个基点。

   诸建芳认为,利率上升将使2010年票据融资下降,因此银行通过票据融资来扩大规模的能力下降,从而将使得信贷分布更加均匀。他预计,2010年全年信贷将增加17%-19%,即新增贷款7万亿-8万亿元。而央行也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进行调控。


分享:

来源:中国金融网综合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