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2日
|
□讲述: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河坝村村民 蓝希增
整理:刘雅琼 杨威 记者徐金侦 文/图
时间:2014年9月3日
●编者按:
发展大计,民生为本。让工作生活在赣州的每一个人,生活更有保障、人格更有尊严、身心更为健康,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一直是赣州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方向。近两年来,我市从老百姓最关心、最亟须解决的民生难题着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为反映百姓心中的民心工程,本报今日起在民生新闻版开设“百姓细说民生故事”专栏,通过百姓亲身经历的故事反映他们在危旧土坯房改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安全饮水、住房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得到的实惠。欢迎热心读者提供新闻线索,以及通讯员赐稿反映身边的民生故事。
我是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河坝村人,今年76岁。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河坝村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整个村庄再也熟悉不过。我是这个村庄变迁的见证者,从“有什么吃什么”到“想什么就有什么”,从危旧土坯房到小楼房,从种田糊口到产业致富,村子里每一方面的变化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两年来,村子里的饮水问题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全村安全饮水工程现已建设完成,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村民们还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生活用水方便多了。自来水接通的那天,我们整个村子格外热闹,村里人聚在一起照相,大家跟过节似的。
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过去饮水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村庄。由此,我想到了河坝村人半夜起来挑水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只有一口长4米、宽3米的方井,全村300户人家都到这里挑水喝。我家到方井的距离算近的,去方井挑水只有300米路。若到方井就能直接打水,挑一担水回家需20分钟。但这种情况很少有,因为每天挑水基本上都要排队。那时我家8口人,每天至少需要用5担水,为了抢水,我是晚上9点以后去挑水,等挑够水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
对于全村的人来说,井水主要是用来饮用和做饭,洗菜洗衣服要去距家有1000多米外的河里洗。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出资新建,我们村里新添了两口直径4米、井深7米的圆井,村民挑水才不用排长队了,而且是直接用桶到圆井里打水,挑水也不那么耗时了。2000年,村里人陆续在自家屋内打水井。
井是增多了,但水质不好。刚打上来的井水需要沉淀几小时才能变得清澈。因此,像“没有三天泡不出一壶好茶”等形象的说法在村里流传开来,近几年村子里不少人还因长期饮用水质不达标的井水患上了结石病。后来,村里有几户人筹资8万元,到距离村庄9000米远的水源地“花园坑”取用山泉水。但因经费少,山泉水仅能供应村里30户人家。
听说是国家出台了帮助赣南革命老区改善生产生活的政策,去年,政府投资40万元专项资金,在水源地“花园坑”建设大蓄水池,并通过走村入户调查,设计出合理的自来水管道铺设线路。由于自来水管道的铺设要占用邻村村民家的田地,有村民不同意管道的铺设。这个情况是我们村民自己没办法解决的,还是政府组织干部,到沿线村民家挨家挨户进行解释、沟通和协调,最终才将90毫米大口径的自来水管一直铺到了村里,且我们每户村民只需出三四百元就可以把自来水接到自己家里。
村里通了自来水,都是可达到直饮标准的山泉水,村里人都说,这喝起来有点甜的自来水给整个村庄带来了健康,带来了生活便利。
凭我的感觉,现在大家饮用上了安全的山泉水,以后有可能村里还会发展桶装山泉水产业,这自来水还将为曾经半夜起来挑水的河坝村人带来致富路。
记者点评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的饮用水是居民生存的基本需要。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水利政策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把饮水安全工程当做让群众既得实惠又称心满意的民心工程来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策划和悉心运作;从建设到管理,对每一个细节做到有人看有人管。“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使我市农村饮用水现状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老百姓得了实惠,其根源就来自《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