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昂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3日
2014年上半年,不少零售企业过得并不舒坦。根据联商网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主要零售企业(不含家居、电器)在国内共计关闭158家门店,远超2013年全年35家的关店数。
在这158家关闭门店中,超市占了大头,全国各地有146家大型超市关闭,百货业关闭则为12家。一些业内人士惊呼,零售企业关店潮来临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国内商品零售业当期值为18906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零售企业销售的几大主要商品类型,食品烟酒、纺织品、日用品的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2.4%、11.7%、12.5%,其他类型商品如金银珠宝、化妆品、家用电器等也增速不小。也就是说,尽管许多零售企业关闭了自己的门店,但国内零售市场的总销售量并未减少,反而在大幅度增加。
与电子卖场不同,大型零售企业往往受网商的冲击并不大,因为超市中卖的多是与老百姓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和食品,这些东西大多并不是网购的主要商品。而百货商场对应的是中端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和舒适度要求较高,往往要亲自实地体验挑选。
市场总量在增加,受网商的冲击并不大,那为何零售企业依然关店频频呢?如果仔细看这些零售企业给出的关店理由,有许多是“优化布局”。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员工收入每年增长约在5%至10%之间,而商业地产的租金率平均每年大约增长3%至5%左右,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黄金地段的租金年均增幅可达10%甚至更多,人均工资和租金率同时上升。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同店增速必须超过人力成本和房租的增速才能保证正常运营。
过去,零售企业都愿意扎堆设在城市中心区域,因为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人流密集。但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涨,让这些中心城区的零售企业步入“微利时代”甚至“负利”时代,关店止亏在所难免。
对于百货业而言,目前被关闭的门店,其实多数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北京市上半年关门的三家百货门店,分别是劲松地区的王府井洋华堂、方庄地区的贵友大厦和位于北二环的三利百货。这些百货商场都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周边有成熟的社区和便捷的交通,照理说应该是客源不愁。
但是,这些老式的百货公司有一个通病,就是其在设计之初,只考虑了购物功能,相应的停车场、餐饮和娱乐服务较少,而餐饮和娱乐,恰恰是目前百货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这些老式的百货公司,周围早已是寸土寸金,单靠自身力量已经很难扩建,关门转型或交给其他商业地产集团重新定位打造,实则是大势所趋。
而对于超市而言,目前被关店的大型超市,大多是二、三线城市的外资超市。在此次关店潮中,外资零售企业关店数达118家,占关店总数的75%(含中外合资企业)。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的二、三线城市,成为大型超市关店最多的区域。这一数据显示,外资大型超市,在二、三线城市未必就比本土特色浓郁的中小超市更能吸引当地消费者。
有业内专家建议,零售企业转型,应当将新的商场选址设在房租和人工成本、货运成本更低以及人口增长潜力较大的一线城市郊区,而随着私家车保有率的增加和公交的便捷化,顾客也能适应商场的郊区化和大型化,并享受商场所带来的除购物之外的其他服务。而在二、三线城市,则应致力于商场的小型化和社区化,但功能更加齐全,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民的需求。
所谓优化布局,其实就是有进有退,有退方能有进。只不过,有一些零售企业,因为之前“进得过深”,从一些区域退出来后,已经没有了在新城区重建商场的资源。而对于在这场大浪淘沙中幸存下来的零售企业而言,春天也许才刚刚开始,因为,中国零售业的总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上涨势头,而人们聚在一起逛街、购物、吃饭、看电影,则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交和休闲需求,这是互联网所替代不了的。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