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千万别报体”走红暴露职业规划缺失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赵昂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2日

  前不久高考报志愿期间,各种各样的“千万别报体”在网上走红。不少职场人士举着“千万别报某某专业,因为某某原因”的牌子自拍,引来网友议论纷纷。不仅有考古、环境工程这样的冷门专业被吐槽,连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传统热门专业也被“躺枪”了。

  和“千万别报体”同时走红的还有一个帖子,“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结果是悲催”,描述的是一些名称看起来光鲜的专业,其实毕业后求职结果往往有很大落差,并非那么“高大上”。

  虽然是戏说,但“千万别报体”也可能对考生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打算报考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结果“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报新闻,所以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千万别报体”和“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等帖子引起广泛共鸣的背后,暴露的是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教育和规划的缺失。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认识不同职业,并通过发掘学生潜能,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部分学生在相当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时候就自然分流,选择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等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但在我国,即便是在高中阶段,学校和家庭教育体系中均缺少相应的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潜能,以及所报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认识不清,期待值过高。在报志愿时,学校和家长青睐重点大学,唯重点大学论和唯成绩论,忽视孩子的职业潜能,“只重学校轻视专业”,结果毕业后再吐槽“千万别报”就不难理解了。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有30%的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一些重点高校也频现优等学生退学事件,原因是“专业不喜欢”。

  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将不同专业和职业划分成了“三六九等”,一窝蜂地扎堆热门专业,而到了四年以后,曾经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过多,就业时出现碰壁连连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在升格扩招后,盲目建设“学术型”甚至“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符。加之目前各高校对转专业的门槛设定过高,学生即便发现不适合所学专业,也难以更改。

  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成功人士。与其吐槽抱怨,不如去思考自己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提升自身技能等方式,最终达到自己预期的职业目标。 如果实在觉得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不适合自己,不妨重新订立新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其他职业的技能。

  没有什么专业是不该报的,换言之,没有什么职业是不能成功的。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相应职业的年轻人来说,“千万别报体”不要因为别人的抱怨,就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关键要搞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因为,人生之路,在自己脚下。

分享: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