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吹走雾霾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李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5日

  7月9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可谓正当其时,为不断下滑的中美关系踩下“刹车”。年初至今,中美先后因南海、钓鱼岛和网络间谍等风波,双方的战略互信一次次出现波折。外界看来,这些风波像雾霾一样笼罩在中美上方,让人们对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存在疑惑,甚至一些“新冷战”的声音又开始流传。但在此次对话上,这些雾霾都已消失不见,人们重新看到了一个真实中美关系的全貌。

  无论从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此轮对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两国政府就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达成了谈判路线图,标志着这一将对中美两国及两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谈判正式进入操作阶段。中美还共同在气候变化领域作出对应承诺,显示出中美这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正在趋近。此外,中美在能源领域也达成了一些细微但是重要的进展,包括页岩气培训项目、民用核能合作及智能电网方面的合作交流,尤其是最后一点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之前,美国舆论曾多次指责中国正在试探用互联网攻击美国电网。再者,中美双方还准备在三个领域建立对话机制,包括国际法对话、反恐事务高级磋商和残障人士协调。

  比起这些对话成果,中美在对话中显示出的坦诚更为关键。对话前,不少中外舆论都认为两国都有意借此次对话缓和关系,可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会格外谨小慎微。一旦任何一方在对话中意外发难,对话气氛会立刻变得很差,很可能将阻碍两国最终达成协议。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种担忧都是多余的:一方面,对话达成了缓和中美关系的基本目的,从美国媒体透露的信息看,对话的氛围十分融洽;另一方面,中美双方并未因此回避敏感问题,而是把本方立场说得很直。最后,虽然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中美人文交流中无端大段指责中国人权,但是双方没有因此谈崩,克里甚至在活动结束时当众演奏了一曲吉他。

  以上这些表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其现实功用在中美关系发生一些波折时显得尤为明显。战略与经济对话并不是谈天说地、吃饭喝茶、合影留念的象征性活动,而确实起到了不断推进中美间加强相互认识、在全方位各领域实现合作与对话、把敏感问题说清道明的作用。对话机制也成为两国政府一年一度对中美关系进行梳理、评估和调整的机会,借助这一密集、高效的机制,双方得以抛开舆论环境、战略猜疑等外部影响,而将焦点回聚到两国真实、客观的相互关系之中。

  除去这些主观判断后,中美双方将发现中美关系并没有外界担忧的那般紧张,双方确实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矛盾甚至利益冲突,但两国都不希望与对方为敌,双方共同利益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分歧,并且还在高速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在经历分歧与对话合作后,中美应当更加认识到双方距离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并不遥远。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有理由对中美关系的长远未来抱有信心。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对中美关系构成负面影响的一些因素,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中美关系自去年此时习奥“庄园会晤”后持续走低,两国领导人精心营造出的积极气氛被不断侵蚀。因素之一是两国国内舆论的相互影响,这一因素近年来愈发明显。由于媒体市场化和两国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两国媒体都善于制造话题,一些误解因此产生,一些矛盾因此被放大。另外,一些报道和言论还在两国媒体中发生互动,部分并不权威的观点被冠以官方色彩。这导致两国舆论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与其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使得两国关系噪音不断。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下半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这种舆论风暴很可能再度上演,进而对两国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素之二是中美之间“第三方”的挑拨。从国家利益角度看,中美走近对于这些高度依赖中美的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中美维持一定程度的矛盾则有利于其左右逢源、渔翁得利。从南海、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到钓鱼岛,日本、菲律宾、越南不仅不断挑战中国的政策底线,也不断在美国面前渲染中国的“过度反应”。这种渲染与一些西方媒体的恶意炒作相结合,达到了其预期效果。

  因素之三是两国对国际格局变化仍在适应。虽然冷战已结束超过20年,但人们尚未完全走出意识形态至上、两极格局、大国悲剧等传统思维,还未真正接受多极化世界、非传统安全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现实。这些导致了两国对外政策中存在一些内在矛盾,进而干扰了两国的战略互信。

  治理这些矛盾源头绝非一日之功,可预见中美关系在上升的过程中仍将有所反复。强风过后,雾霾可能再度来临。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分享: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