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巨灾险破冰 缓释财政压力

来源:腾讯财经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1日

巨灾险破冰

巨灾险的推出,意味着未来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增加一个市场化模式可供选择,政府动用财政资金救灾的压力将逐渐得到缓解。

7月9日,一场来自深圳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让保险业界兴奋不已。消息称,经深圳市政府批准同意,深圳市民政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深圳分公司已于近日签订《深圳市巨灾保险协议书》,国内首个巨灾险试点在深圳正式启动。

身处开放的最前沿,早在2008年,深圳就开始探索巨灾保险制度。近日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中披露,“作为国内巨灾保险首批试点地区,深圳市于2013年底通过了《深圳市巨灾保险方案》,正式实施政府巨灾救助保险、巨灾基金和个人巨灾保险三位一体的巨灾保险制度”。

保监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腾讯财经,保监会早在2013年底就批复了深圳作为巨灾险试点,并在2014年6月1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1000亿元。市场化赔偿机制的引入,将改善中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

巨灾险破冰之旅

巨灾险,即对一些特别巨大的突发性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保障手段。

深圳的巨灾险保障灾种达到了15种,包括洪水、龙卷风、海啸、泥石流、主震震级4.5以上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等,同时还包括这些灾害所引起的核事故风险。而救助对象则涵盖了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在深圳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自然人,每人每次救助额度最高可达10万元。

这些保险保费由深圳市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中划出3600万元支出,提供25亿元的风险保障。同时,深圳市还将设立3000万元巨灾保险基金。

这是巨灾保险制度在中国的破冰之旅。早在上世纪就已有专家学者讨论巨灾险的可行性,这种呼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显得愈发强烈。但之所以一直到6年后的今天才开始正式试点运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国内的救灾抗险很大程度是由政府来主导的。

市场模式缓解财政压力

据保监会数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保险合计赔付额为16.6亿元,相对于其直接经济损失8450亿元来说,这个数字实在太小。同样的,在四川雅安地震中,保险赔付的比例也低至0.3%。面临自然灾害,保险业的作用远远未被体现出来。

“政府在目前的巨灾救助中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市场的能量并未被释放出来”,一位券商行业分析师告诉腾讯财经。在中国当前的巨灾救助中,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用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作为主要的救助方式,尚没有建立起来现代化的巨灾保险体系。虽然目前的模式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业存在着风险分散渠道不足、财政压力过大等问题。

这一次,深圳试点给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深圳市民政局局长杜鹏表示,深圳市巨灾保险将遵循“广泛覆盖、基本保障、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在这个模式下,政府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出资购买保险,用于巨灾发生时所有在深圳人员的人身伤亡救助,从而摆脱了巨灾到来后政府财政资金的压力,“可以说是将市场该做的事情让给市场”,上述分析师表示。

新险种潜力被看好

根据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巨灾保险制度的试行将丰富中国的灾害损失补偿渠道,健全灾害救助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减轻政府的救灾压力,保障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在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成为了这次会议的主要声音,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逐步建立财政支持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多层次风险分担为保障的巨灾保险制度。

巨灾保险制度既有需求,还有政策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国内保险业的一大探索和创新。

证券研究所经济学家告诉腾讯财经,“这个模式在国内刚刚起步,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买单。虽然目前规模不太大,单个指标看起来不大,但如果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就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

同时他还表示,这一模式如果可行的话,将为保险业保费带来较大的增幅,并且这一新险种算起来成本并没有诸如车险那么大,加之是新险种,竞争少,利润率必然会高。

“最重要的是一个示范效应”,该经济学家表示。而保监会相关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试点范围推广与否要看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腾讯财经 刘鹏 发自北京)

分享:

来源:腾讯财经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