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 |
近日,全南县家宝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加紧生产。为推动园区优势企业加快发展,该县以高效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企业提供及时、优质、贴心、高效的服务,创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激励企业做大做强。钟炆秦 李关平 摄 |
了解全南县的人都知道,这里是“八分半山半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特征带来不可避免的工业用地少、企业布局难的发展瓶颈。然而,行走在该县工业园区,却有一种时空错位感:几大工业园区沿江布局,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在该县省级生态示范园区内,入园企业16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46家,并逐步培育集聚了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新材料、现代轻纺四大优势产业。
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全南县如何能形成这样的强磁场,吸引企业纷纷落户?近日,记者在该县采访时听到了这样几个小故事,找到了该县招商引资强磁场形成的奥秘。
53天的“全南速度”
6月16日,在全南县盛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上,一堆堆废旧不锈钢材经过高温热熔、分解,转眼变成一条条通红的不锈钢坯,看着运行良好的生产线,公司董事长彭永红感慨万千:“你能想象得到吗?从正式签约到试机投产,我们只用了短短53天时间。”
去年12月底,原盛达建材有限公司宣布停产。一家工业企业停产并非只是企业本身的事,很可能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该县电力公司运营和财政税收。全南县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县领导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协调会,并由县委副书记牵头,抽调县商务局、工信局、规划建设局等有关部门业务骨干,联合成立“盛达帮扶小组”,力求帮助企业尽快走上正轨。在了解到佛山市晨伟祥钢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强劲不锈钢有限公司有意扩大投资的消息后,帮扶小组多次前往广东,并邀请企业前来考察。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和谈判,彭永红作为股东代表与原盛达建材有限公司顺利交接股权,并在今年4月3日正式签约落户,项目投资1亿元。
接下来的事,快得让彭永红都有点意外。“公司把所有材料准备好,各种手续都有人帮着办。”彭永红说,为了办环评手续,全南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往赣州市跑了三四趟;用水、用电的相关手续都有工业园管委会帮忙办理。
“盛达建材项目创下了全南县投资企业建设的最快纪录,这是众多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该县商务局局长何飞坦言。53天,从签约到投产,靠商务部门“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做到。“股权变更、环保评审、用水用电……环环相扣,一个环节跟不上,整个进度就要后延。”何飞说,“盛达帮扶小组”整合全县行政资源,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合作,随着项目推进,以“接力赛”方式跟进解决问题,这才形成了一条快捷通道,最终缔造了这项新的“全南速度”。
8500万元项目再续前缘
“两年后,我们又回到全南了,还是一如既往地觉得亲切。”谈起和全南的再续前缘,江西大江南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克胜深感欣慰,“现在企业的全部手续都是小陈帮我们办理的,不用操半点心。”
鲍克胜口中的小陈,是全南县商务局的干部陈永胜,他告诉记者,两年前,因为全南的服务优势,江西大江南纺织有限公司准备在全南投资8500万元建设棉纱生产线,恰逢国际市场不景气,项目停滞了两年,现在市场回暖,公司再一次回到全南。“我们刚回来的时候,都担心这个停滞两年的项目会没人搭理,没想到刚回来,县商务局就派了专人对接,全程代办各种审批事项,你们看,这是小陈刚帮我们从建设局办理的厂房报建手续。”鲍克胜指着桌面上的材料说道。
“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第一投资环境”。采访中,这样的话一直挂在何飞嘴边。为让全南县变成投资洼地,该县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从用地、招工等方面为企业量身订制了3个“二十条”优惠政策,做到行政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同时,该县设立办证服务中心,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和逆向服务模式,深化企业“三送”工作,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
为保证引进的项目顺利落地、生根、结果,全南县大力实施项目攻坚,组建“一对一”安商服务队伍,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严格执行“旬调度、月通报,半年回头看”的全程督查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促使项目顺利竣工。
一个公司主管的选择
“引凤凰容易留凤凰难”,招商引资是这样,留住人才也是如此。但在全南,企业对“留下凤凰”很自信。
今年36岁的刘生根是吉安人,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子技术工程师,刘生根在广东有很多的选择机会。然而,当他跟随家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来到全南生产基地后,本打算完成基地建设就离开的他决定留在这里发展,“这里和我的家乡很像,人好,空气也好,再高的薪水也比不了这个。”刘生根说。
两年前,全南家宝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后,需要200名普工和技术人员。都说招工难,可厂领导并没有犯难。“我们只需提前把招工简章交给工业园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剩下的事就是等着面试人了。”该公司经理黄彪说,工作人员会将他们的招工简章交给当地人社局在园区设立的人力资源市场,根据企业的招工要求和工资待遇,由人才市场去组织符合条件者报名,而后把名单转给企业。
不到一个月时间,200名新员工前来报到,机器调试到位后,工人就正式上班。“进展非常顺利。”黄彪说。
同时,结合省级生态工业园和民营科技园建设,全南工业园区的硬件全都跟上了趟:启动了绕城公路及松山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工业大道、220kV输变电站及园区高压线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并规划建设了物流、商贸、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园区产业承接平台得到提升,企业发展天地进一步拓宽。在黄彪看来,这等于在家门口上班,“什么都方便了,人才留下来也都安心了。”
记者手记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两大主题。对于全南这个人口少、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内陆地区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工业园区沿桃江带状布局,工业区和城区彼此融合,城区居民就近在工业园上班,既缓解劳动力缺口,又给劳动力身份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再到城镇居民的转变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城区的改建、扩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直接服务工业园区,为企业发展、留住人才提供后盾。
依城建园的思路,带来工业与城市的高度融合,企业和周围农民、居民的高度融合。这既促使全南县在招商引资时设下高门槛,拒绝任何污染超标项目,加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又促成企业人才直接服务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拉动消费、丰富城市内涵。
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占了半壁江山,全南正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坚持工业化,坚持招商引资,不断推进城镇化,推进工业园建设,将半壁江山打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