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4日
二十多年的煞费苦心,监管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亮,手段越来越先进,老鼠现形的越来越多。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重拳背后,谁会在意小股东之轻?
如果你没有在这一周看到老鼠仓的新闻,是否会不适应呢?老鼠太多,抓几只能让“零容忍”的传说更传神吗?不可能!
二十多年来,管理层为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可谓煞费苦心,不能不谓之有所作为,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几道重重的印记。一个是历经变化但上市之路仍然艰难的IPO发行审核,这枚签发路条的大印,不知给多少人、多少企业、多少投资人盖上了仰望或失望的印记。另一个便是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把中国股市一路推向了6000多点的高位,让无数股民深刻地体会了什么叫做“高处不胜寒”。至于时而发力、时而难觅的整治与处罚大棒,整治了许多人,也放生了无数人。
证券市场的上述举措不能不说是重大而且重要,这些重大的或者严厉的举措,在证券市场上不时可以掀起波澜。只不过每一场大戏的主角好像都与小股民没有太多的关系,小股东永远都是配角。
配角也是角色啊,可是中国资本市场基本上就没有小股东发言的机会。尽管历年的市场治理无不将保护股民利益作为重头话题,但小股东似乎只剩下了被保护的权利,而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小股东应该拥有的话语权或者决断权,似乎被人淡忘。也许人们都冀望于监管机构的治理以及政策层面的举动能够给股民不断带来福音,然而,不论是尚福林时代的股权分置改革,还是郭树清时代的“零容忍”内幕交易,以及现在肖钢的“捕鼠”行动,监管机构的这些“马后炮”,往往都是在过河卒子成为炮灰之后的靓丽行动,即使牺牲了过河卒子,中国股市也没有如同凤凰涅槃得以重生。
当然,谁也没有理由来埋怨监管及治理,如果说要总结点什么的话,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一个个重炮发力的监管措施吸引眼球的时候,真正的投资主体小股民是不是应该真正的有所作为呢?
上市发行的变革
IPO改革犹如一只蜗牛,缓慢且遇到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会停下来。
海南凯立状告中国证监会一案早已归为沉寂,2014年再度走进人们视线却并不是因为那一场官司挑动了IPO改革的神经,而是因为光大证券“乌龙指”的主角状告了证监会。历史总是惊人的幽默,两大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大案主辩律师都是北京中兆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李江律师。
也许人们已经淡忘了2000年发生的那宗引起巨大反响的行政案件。那时,股票发行制度正在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那些之前按照“指标”和“预选”程序而上市的上市公司,曾经让人将上市视为一种权力安排。海南凯立的胜诉并没有带来自己的上市,但却让证券市场检阅了一回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预选制”、“审批制”终于寿终正寝,千呼万唤的核准制又怎么样了呢?
核准制下的发行制度确实演绎了市场化的种种诉求,“发审委”、“发审委员”让人们对上市核准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然而此后的十几年里,中国股市不乏神话和笑话,上市几乎成了圈钱的代名词。
大股东、上市公司、各色机构、保荐人、券商等等均有能力在证券市场的黄金盛宴上自由狂欢,唯有小股东在无声的喋血,只能发出类似“我站在中石油四十八元之巅”这样的哀鸣,呼喊着“我要下山,我要下山”。按说严格的发审程序,应该足以将一个个能给股市带来正能量的企业奉献给广博的中小投资者,但是上市即变脸却是常态。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下注册制改革方向以来,注册制改革已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头号任务之一。新股发行由核准制迈向注册制,这是中国股市的大势所趋。
2014年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肖钢曾表示,证监会2014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注册制实施的方案。此后,4月10日,肖钢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IPO注册制改革草案将在年底出台。但他同时也指出,由于实施注册制的前提是修改《证券法》,因此2014年肯定不能实施。
虽然离注册制的正式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实际上,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为注册制的实施铺路。去年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就是推进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步骤,此后,IPO预披露制度、发审会重启后的新变化、审核理念的转变……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向注册制的方向在靠近。
虽然注册制给所有希望进入证券市场的公司以公平自由竞争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会放松审查。注册制在节奏和门槛方面虽有所变化,但审查会更趋严格和仔细,并非简单的备案。
如美国市场主要依据“披露原则”进行审核,由美国证监会通过“意见书”反馈的方式,要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所有投资者感兴趣的信息;日本市场则对企业呈报材料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完整性同时提出要求,对于财务真实与企业状况核查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实际上,无论是核准制还是注册制,都必须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确保企业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应把审查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来。在监管的角度上,要更加专注于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不断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
因此,注册制要成功落地,也需要市场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包括:市场运作比较规范、有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发行人和承销商等中介机构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投资者需具备比较成熟的投资理念等,因此,注册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市场各方的全力配合。
铁律改革昙花一现
小股民的弱势,也牵引着监管层的目光。2002年,尚福林受命于危难之际,股市正处于漫漫熊市。就在市场还在不断猜测尚福林会怎么烧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时,这位新任证监会主席已经悄然开始了他的手段。
2003年4月,大连证券被证监会首开“杀戒”、予以关闭。5月,“上海首富”周正毅掌控下的富友证券巨额挪用国债回购事发,此后鞍山证券、佳木斯证券和新华证券相继被关闭。
2003年8月,证监会召开“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会上对券商提出“三大铁律”,即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严禁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严禁挪用客户托管的债券。“三大铁律”引起证券行业很大震动。
2004年,南方、汉唐、闽发、大鹏等靠“坐庄”为生的券商,资金链断裂后难以为继,或被接管或被清盘;而多年来威风八面的“庄股”大旗德隆系也轰然倒下。至2006年,经过3年多的大规模整顿,困扰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券商终于被清理出局。
在清理券商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断上演着惩治欺诈和虚假的大戏。从最早查处的“银广夏”造假、“通海高科”欺诈发行、东方电子、麦格特等案件,到顾雏军的科龙股份、黄光裕的国美电器,及至最近的万福生科、绿大地等造假案件,证监会一次又一次的重拳出击。然而,这种大力惩戒,除了一次又一次的警示那些大鳄外,小股民并未从中获益。更为可悲的是,在大股东或者管理层主导的一次次作孽中,证监会的杀伐无疑也使深陷其中的小股民的日子更为艰难,继续扮演着买单的角色。
当然,盘点中国证监会的有形之手,不能不说到股权分置改革,这无疑是尚福林任职期间的最大动作。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市走出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沪指从2005年的历史低点998点走到了2007年的历史最高点6124点。
2005年6月6日,沪指跌破千点跌至988.32点,尚福林明确表示:“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
股权分置问题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所形成的制度性缺陷,表现为: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地割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部分,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约为三分之二,并且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其结果是,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股权分置时代的资本市场由于不具备资产定价的功能,必然成为一个单纯炒作和投机的市场,即使是购并行为也打上了明显的投机性烙印。资本市场缺乏资产定价的功能,使收购兼并行为缺乏公平的财务标准。购并重组本来是为了整合公司资源、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然而,在股权分置条件下,购并重组则成为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重要手段。究其根源仍在于股权分置。德隆、格林柯尔等都是这样的典型。这是一种制度性悲哀。
股权分置改革催生出一个新的市场。在新市场催生的进程中,资本市场五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底的基本完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起步,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机构投资者积极发展壮大,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与此相辅相成的是,证券市场信息得到恢复,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产品创新得到积极推动,投资品种日益丰富;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以强化,夯实了市场发展的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飞速增长的股指与莫名其妙的繁荣,终于倒在了基本面欠佳的残酷现实中。又一批小股民坐上了过山车,有人却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浪潮中赚了个盆满钵满。
零容忍只是一个传说
郭树清上任后,对内幕交易撂下“零容忍”的狠话,“中国证监会对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严惩操纵市场、欺诈上市、利益输送、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尽管郭树清推出了一系列治理办法, 但并未激活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虚假、业绩的不佳,仍是困扰中国股市的难题。
以绿大地、万福生科为代表的一批劣质甚至造假的上市公司在IPO开闸后,顺利上市,占用了原本稀缺的上市资源,却把一些真正优质需要通过上市融资的企业拒之门外。谁敢说以绿大地、万福生科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是一种孤案呢?其实,在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又盲目追求GDP和辖区内有多少上市公司作为政绩,上市公司成为地方政府脸面的背景下,在地方政府的拉郎配的情况下催生的一些上市公司,又何止万福生科呢?
郭树清在十八大会议上公布的有关数据:“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二十二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市场二百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2年6月底有2444家企业上市融资,在股市累计筹资4.7万亿元。仅2010年和2011年两年就为上市公司提供筹资17055.67亿元。证券市场总市值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位。”面对这些炫耀政绩的数据,人们似乎又能从中读出另外一种感觉,这可都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的贡献啊!在一个小股东缺乏话语权的股市里,这些惊人“政绩”的另一面,又何尝不是中国证券市场圈钱的残酷性的写照呢?
历史进入了2014年,证监会掀起了严打“老鼠仓”的风暴,正在公募、保险等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蔓延。据称,目前监管机构掌握了一份超过50人的调查名单,这份名单涉及多家基金公司,其中不乏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 和以往监管办案主要靠举报、现场检查不同,这次大名单主要来自于交易所监管扫描,其中主要是异常账户带来的线索。风声鹤唳之下,或许我们将会看到继“光大证券乌龙指”行政处罚之后的一份又一份的严厉罚单。
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证监会对“光大证券乌龙指”涉嫌内幕交易的强力处罚,在这个寒春里终于引发了一场备受关注的行政诉讼。杨剑波因为不服内幕交易的认定,将中国证监会起诉到了北京一中院。庭审直播让人们的确有怀疑这个处罚正当性的必要。更为有趣的是,在证监会关于内幕交易的认定“合法不合法”的问题之外,还引起了“专业不专业”的争论。而与此几乎同步的小股东诉光大证券民事赔偿也在上海开庭了。两个案件最终结果如何,人们在拭目以待。
姑且不论光大乌龙指引发的两个案件的结果,但这个案件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折射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现象。一方面,监管机构的不遗余力未必就是最佳的结果,至少并不直接涉及小股东的权益及地位。从尚福林到郭树清、从郭树清再到肖钢主政的证监会,恐怕无人不在为小股东着想,无人不在为健康规范的故事而努力。但这终归是“我为你做主”,对小股民来说,又有“谁知我痛,谁知我忧”呢?另一方面,小股东虽然也在以索赔这种维权方式实施自我救赎,但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市场投资者所能拥有的最好办法。与其事后这般扳手腕,何不以投资人的身份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运作以及各种涉及股东利益的重大治理行为,行使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动介入呢?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这是唱了百年的《国际歌》早就宣示的道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无数中小投资者,早就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只可惜这个过程太长了,好在2014年的戚梦捷们已经开始在实践这种最基本的道理了!
其实,股市终究是股市,是一个由各种交易主体互动的市场。在一个本应属于交易者玩转的市场里,各方利益中人能不能形成一种自发的均衡,才是这个市场能否健康、成熟的关键。想要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唱主角的绝不应该是监管机构,监管机构这只“有形的手”,本应对付的是“市场失灵”。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让股市依循市场的本质规律来发展。中国股市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各方利益主体如何在市场中保持均势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直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能否成为股市中的积极力量和有话语权的力量,才是股市真正回归市场的最终动力。这也许是从股市的内在规律出发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许是既有市场环境和体制考察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