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

来源:中国网    作者:方毅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8日

  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这是继 5 月份开启长江经济带的部署之后,国务院从物流和交通的角度再提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构想。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的重大战略,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国内发展方式深刻调整的转型时期,以区域协调发展来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开放合作新平台,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被动应对和主动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长江经济带,既增加了上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发展空间,也为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一样,都为全面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形成未来中国经济新格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新一轮改革开放、国家发展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实施新战略的需要。1978年肇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上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继续扩大开放,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动力,为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红利。

  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这条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长江经济带有充分的理由担当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头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长江经济带,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联接,是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应对全球经济秩序新变局的需要。

  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形成新格局的需要。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主要在沿海地区,并形成了沿海经济发展带。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辐射南北,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实现由沿海经济带向T字形战略转变,优化“两横三纵”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并形成矩阵化发展新格局的需要。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新棋局的需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使城市群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沿江城市群发展已具备经济支撑带基础条件,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战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就包括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最终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转型升级的新支撑带。

  建设长江经济带,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强大的发展新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在现有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的基础上,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构建沿海与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的需要。

  长江经济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沿海一线和长江一轴组成的“一线一轴”战略构想。20世纪90年代国家强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二市签订《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长江经济带的框架。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3月5日,“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11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2014年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由此可见,建设长江经济带已经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涵盖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9省2市,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约20%,承载约6亿人口的经济区。2013年GDP总量达到25.95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41.2%,区域城镇化率约为51.65%。长江经济带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在交通体系互联、区域规划统一、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拓展空间。

  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制定统一的规划、从机制的角度进行科学设计、从政策的角度给予保障,从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予支撑。

  成立协调机构,建立协调机制。一是需要尽快成立长江经济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并由一位副总理级别或以上领导担任组长,部分省市一把手担任副组长;二是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保证经济带各省市协调发展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

  利用新思维制定新战略和新规划。一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把产业协同、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生态健康发展纳入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图,同时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要坚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涉及到中国将近一半人口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执行时间表和路线图。

  解放思想打破壁垒,增强流动性。一是把建设长江经济带作为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二是改革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门户”,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建设黄金水道,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一是要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标准,增强长江运能。二是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

  坚守生态红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和“多规合一”,把生态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无缝对接,从源头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二是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