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文/李记 图/薛红伟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6日
“乱认证”“假认证”近年来屡禁不止,让人们对这项提供诚信保证的行为本身的诚信度发生了怀疑。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认证变“认钱”,既有的规则形同虚设、成为儿戏,认证行业俨然成为灰色交易市场。认证机构、中介公司因此得利,相关企业获得了便利与实惠,但因此而最终“被侮辱被伤害”的,还是消费者。
当前认证行业存在的种种乱象告诉我们,不管是出于提升产品质量,还是保护消费者安全、健康,抑或是出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加强对认证行业的监管,还公众对“认证”的信任,相关方面不能持续放任,一拖再拖。
因为从根本上说,认证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乱象,说到底还是各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对认证机构的常态监管、对认证市场的常态规范,存在着失职、渎职。报道中,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提到,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如此这般,显然都是不错的主意。进一步的建议还是,从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安全的整个链条上看,认证所能起到的效用正日益微弱,适时对各种认证进行“瘦身”,亦是当务之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