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1日
内地高考已经结束,香港高校内地自主招生网上报名申请还在进行中,并将持续至6月15日。2003年起,香港高校获准在内地招生,今年的招生范围已经扩大至31个省区市。10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赴港就学,很多人毕业之后留港工作,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香港开埠160多年来,一批批内地人才和商家来到香港,融入香港,发展香港,最终成就了香港。例如,香港工商界的李嘉诚家族、霍英东家族,文化界的作家金庸、国学大师饶宗颐,他们的祖籍都是内地。内地学生赴港就学潮流只是这一历史趋势的最新延续。
香港街头的牌匾中,很多是源自上海或广州的老字号,包括瑞安、先施、上海幺凤话梅王、莲香楼酒家、位元堂、屈臣氏、恒生银行、周生生珠宝店、永亨银行等。香港很多著名的学校也是从广州开设至港,中学如培正、培英、培道、真光、格致等;有两家大学也是从广州搬来,一为岭南大学,二为珠海书院。
香港从一个边陲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从边陲渔村到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的发展从来都与祖国紧密相连。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内地人才和资金流入香港,早年出洋的华侨也回港经营,抗战爆发后一年间,香港人口增加25万人,当时的大公报报道:“现时侨居香港的少数人,其财产之富,颇足骇人听闻,拥有港币100万元的有500人,1000万元的有30人,1亿元以上的有3人。”作为中国外贸的唯一通道,香港贸易额激增,为引进抗日物资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最亮丽的标签,而香港银行业的崛起成长正与祖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1978年之前,香港注册银行只有74家;1978年之后,由于拓展中国内地业务的需要,大批外资银行来港设立分支机构,1980年已达到115家。
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疫情,全港人心惶惶,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楼股遭受重创,经济低迷。为提振香港经济,中央政府在2003年7月推出“自由行”政策。“自由行”最初只涵盖广东的4个城市,其后逐步增加,至今共49个城市。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提振作用巨大。根据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估计,2012年,“自由行”游客为香港带来超过261亿港元的增加值,创造了11万个职位,占总就业人数的3.1%。2013年,共有5430万人次游客造访香港,其中75%来自内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香港,面对两地融合的新趋势,只需做到一如既往。(经济日报记者 刘 亮)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