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0日
近年来,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民生资金投向基层,惠民力度逐渐加大。面对全县每年上亿元的民生资金,如何科学使用、管理和监督它,成为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近日,笔者深入石城县,对如何在民生资金上防“漏”、防“潮”、防“鼠”等方面进行探究。
防“漏”:点面结合立体“护航”
“以往一些惠农资金划拨到村里,我们能不能拿到,能拿多少,心里完全没有底。”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农民黄华红说,“现在惠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个人账户上,谁也动不了我的钱。”
从这一划拨方式的转变中,不难看出民生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合理化、科学化,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管好与民生资金相关的关键岗位和人员,才能确保民生资金真正落地开花。”石城县财政局一名干部的话一语中的。
为此,围绕民生资金分配、拨付、管理等环节,石城县对影响民生资金监管的廉能风险进行评估和排查,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等现有制度25项,并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储、管理专人的“三专”管理办法,形成以法律条规监管民生资金的制度“防火墙”。
除了掐住关键节点外,石城县还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连线成面立体式为民生资金“护航”。该县将民生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执行支出预算,专账核算,封闭运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限时办结制,精简资金拨付环节,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同时该县先后出台了《石城县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石城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对发放到户、到人的资金,严格按照“五统一”(补助条件、补助标准、审批程序、发放时限、一卡通发放)进行发放,确保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防“潮”:公开透明阳光“杀菌”
“民生资金若运作不当,就容易‘回潮发霉’,滋生腐败。”这是许多老百姓对政府民生资金的一种担忧。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如何防止民生资金“回潮发霉”?“只有全过程透明化,使资金在阳光的曝晒下‘杀菌’。” 石城县纪委监察局干部赖育的话道出了缘由。
石城县龙岗乡下迳村准备修通懒井坑至新田寺通组公路,申请获得了9万元“一事一议”财政补贴资金。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该村在驻村“三送”干部的引导下,全面实行以“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为主要内容的“六民”工作制,由村民选出一批有威望、有责任心、有公益心的群众代表组成修路理事会,筹款由理事会收,账由理事会管,开支由理事会公布,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由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从立项、审核到实施、竣工和验收,坚持阳光操作,民主管理,确保“一事一议”所筹民生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由我们选出来的代表负责资金运作和管理,公开资金使用和工程进展情况,让我们对资金的运作了如指掌,这种方式让人放心。”下迳村村民邹树秀说。
此外,为了使资金使用从头到尾做到彻底透明,该县在资金使用前期建立健全了“一公示、两公开”民主监督制度,“一公示”即按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公布各级政府有关民生资金的政策、实施办法、服务对象、办事程序等内容,“两公开”则是在使用或发放民生资金前由项目村或单位以公开方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已使用或发放的民生资金,村委或单位将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防“鼠”:利剑出鞘揪出“硕鼠”
“有不法商人勾结官员骗取国家补贴资金。”一封有关县农机局的举报信递到了石城县纪委监察局信访室。这不禁让人们感觉到,制度再健全,过程再透明,终究还是有一些大胆的“硕鼠”铤而走险,以各种不法手段谋取利益。
民生资金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揪出“硕鼠”势在必行。
去年以来,一场针对该县10个乡镇、19个县直业务主管部门的52项民生资金和35项涉农资金的专项监督检查由此展开。石城县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自查自纠责任,围绕土坯房改造、一事一议等民生资金展开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民生政策落实、履行监管职责、民生资金运行等方面内容。同时采取案件查办、专项审计、联合检查三种方式开展重点检查。由县纪委监察局、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对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农机购置补贴等问题进行专案查办,由县审计部门对卫生专项资金、新农合资金、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等五项民生资金开展专项审计,由县纪委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等开展重点检查。
剥开隐形外衣,“硕鼠”终究现形。去年以来,石城县在专项检查中,下发监察决定书、建议书16份,立案调查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3人次,对发现的问题已责令全部整改到位。“今后将严格落实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坚持每年开展部门系统专项自查,完善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联合办案工作机制,坚决揪出隐藏在民生资金里的‘硕鼠’。”石城县监察局局长陈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