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5日
作为A股市场前两年的一大牛股,伊利股份近来因破位下行套牢巨额融资买入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买入还是卖出,一场发生在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一对多”激辩正悄然上演。
卖方机构集体“反击”
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光大证券6月2日的一份评级为“卖出”的62页深度研究报告,预计未来6个月伊利股份的跌幅将超过33%,从当前的33.95元看空到22.7元。这只“基金第一重仓股”随后在6月3日重挫7.75%,引发市场强烈震动。
光大证券的“看空论”随即遭到了中信、国泰君安、海通等10多家主流券商研究所的集体“炮轰”,上述卖方机构在6月3日和4日陆续发布了评级为“推荐”和“买入”的研究报告,火药味十足。
简言之,低温奶对常温奶的替代性、常温酸奶对高端常温奶的替代性、进口奶对国产常温奶的替代性,是光大证券看空伊利股份的三大理由。
然而,其他卖方机构则指出,该份报告存在考虑问题不周全、逻辑组织不严密、数据引用不合适等问题,一些行业分析师的反驳措辞甚至有些“激烈”。
海通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团队坦言:“惊闻某券商62页的报告看空伊利,我们认为论据不支持结论。”比如其中提到,常温酸奶和低温奶完全不在一个竞争维度。常温酸奶是创造需求,谈何替代?
而在中银国际昨日召开的行业研判电话会议上,表达了当前市场对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存在严重误判和低估的观点。分析师苏铖表示:“不要将研究的标的当成业务单一、战略僵化、执行无力的弱智者,短期借助市场情绪打压公司股价属不可取。”
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第一名、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胡春霞在给机构投资者的点评信息中,承认进口奶对国产奶的影响,但幅度不会太大,由于进口奶渠道利润不高,海外无大型常温奶企业等原因,与红酒进口对国产酒的冲击有本质区别。
对于卖方机构“一边倒”的看多基调,单兵作战的“空方”是否依旧坚持观点?
《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下午联系上处于事件“风暴眼”的光大证券看空报告的撰写者邢庭志,他表示:“公司从"8·16"事件之后就不允许我们接受媒体任何形式的采访了。”光大证券总裁办公室的态度也是“不作回应”。
资料显示,邢庭志现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高级分析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士、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在职MBA,此前曾在北京盛初咨询任项目咨询资深合伙人,在齐鲁证券任食品饮料高级分析师,重点研究酒类和乳业。
成熟市场需要多元声音
“若抛开分析师存在利益关系的蓄意恶意做空这一前提,也暂且不对分析师水平进行评判,外界应该给这种现象"鼓鼓掌",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允许多种声音共存。”一位私募投资人表示。
事实上,建议“卖出”和“减持”的看空评级在海外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国内确属罕见。记者统计了近一年评级为“卖空”和“减持”的A股研究报告,其中评级为“卖出”的报告有近九成来自于瑞银、高盛高华等外资券商,国内券商中,除了光大证券此次引发激辩的伊利股份报告,仅有中信证券近半年来连发六份“卖出”评级报告看空苏宁云商。建议“减持”的报告也仅有中金公司、上海证券和申银万国三家券商发布过,其余券商都是“零看空”。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位资本市场人士认为,“光大看空伊利”事件的更大价值不在于引发对这家公司估值的激辩和合理回归,而在于促进国内卖方研究服务更趋客观理性专业,卖方分析师应该从害怕得罪上市公司的顾虑和一味唱多的研究体系中走出来,敢于直言,真正为投资人服务。
随着做空机制的日趋成熟和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个股期权等做空工具的日益丰富,在双向利益驱动之下,卖方研究的空方势力应该不会像现在那么微不足道,一份建议个股卖出的做空报告也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波澜。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