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4日
6月3日,端午小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伊利股份正遭遇其近三年以来最大一次盘面危机。
截至当日收盘,伊利股份报收31.87元,单日跌幅达7.75%,这一价格不仅预示着其53亿市值在当天内蒸发,更是创下了伊利股份近三年来单日最大跌幅。
而这一切,对于伊利股份而言,或许才是刚刚开始。
“伊利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全面冲击。”6月1日,光大证券于端午节小长假中紧急发布的报告中直接指出,对其未来6个月的目标价看空至22.7元。而以之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33.95元计算,其未来6个月目标价的跌幅将超过33%,市值将减少近230亿元。
“这是国内资本市场机构鲜有的看空报告,更是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机构首次如此公开看空乳业龙头股。”6月2日,在光大证券有关报告发布次日,一位来自上海的机构投资人士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其对伊利股份该份看空报告相当重视。
“ 伊利股份以常温奶的经营战略将遭遇重大挑战,毛利占比71%的液奶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持续高成长带来的替代风险,预计公司在未来5年将面临常温奶增速持续放缓的风险,预计公司将加快战略调整,加大在低温品项上的资本和费用支出,预期从2016年开始盈利下滑。”该份看空伊利的研究报告中如此指出。
屋漏偏逢连夜雨。
6月3日,又有消息称在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符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的82家生产企业名单中,伊利股份四家工厂落榜。
三大理由的看空伊利
对于伊利股份于6月3日遭遇市场“看空”,当日晚间伊利股份有关负责人士则表示有关“伊利四家工厂落榜婴幼儿乳粉生产”的消息为市场误读。
而上述伊利股份有关负责人士则表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因是集团公司,按国家有关规定不能直接生产,故不涉及有关许可证,而其他三家公司中,部分是由于生产布局调整不生产婴幼儿乳粉外,其余则是只负责生产基粉,故均不在食药总局本次公布的名单中。并表示伊利生产婴幼儿奶粉成品的伊利工厂全部通过新规审核。
显然,这并不是伊利股份被市场“大幅”看空的真正原因。而伊利股份毛利率高达71%的常温液态奶产业正在遭受空前的全面冲击或是真正原因。
“2013年行业低温奶规模445亿,占比整体的35%左右,进入到2014年,全国范围内300-400家区域乳企和城市型乳企战略性聚焦低温鲜奶和酸奶等,整体收入增速15%以上,区域龙头乳业公司低温增速20%左右,形成了快速增长趋势,对常温奶的替代性已经愈发强烈。”在上述光大证券发布的看空伊利股份的报告中如此解释其看空伊利的理由之一。
除了低温奶之外,常温酸奶将大幅度替代高端常温奶,推动酸奶品类快速下沉扩张。
光大证券认为在光明莫斯利安带动下,行业三大龙头+区域乳业公司如皇氏、晨光、君乐宝全面进入,预计2014年65亿,2015年接近100亿,直接压制常温高端奶伊利经典、特仑苏、儿童奶、舒化奶的增速,改变行业细分成长方向。
而此外,进口液态奶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将成为压垮伊利“常温奶”的又一根“稻草”。
“进口液奶预计2014年达到30万吨,可比36亿国产奶收入,其在电商渠道只求规模不求短期盈利的商业模式下低价快速渗透,并激发全渠道加快布局进口奶。”上述光大证券的看空报告中更“惨烈”指出,进口液奶将一方面直接摧毁伊利蒙牛的常温奶概念升级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将逐步替代国产常温奶成为增量的绝对主力。而伊利股份现有的常温液奶盈利模式2014年开始经历盈利拐点,毛利率难再提升。
而正是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光大证券认为伊利股份的收入增速将在2014年的三、四季度更为明显地放缓。
华夏系基金重仓受挫
显然,对于基金重仓股的伊利股份而言,遭遇机构看空将是其最不愿见的一幕。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共有242只基金重仓伊利股份,共持有60948.75万股,而仅6月3日当天的股价跌幅计算,这242只基金账面价值便缩水16亿元。
而华夏系基金成为 “看空”伊利股份最大的受害者。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华夏基金旗下18只基金重仓持有伊利股份,共持有15189.11万股。这18只基金6月3日当日浮亏3.99亿元。其中华夏回报更是以持有2695.72万股,位列伊利股份十大流通股东第三位,持股数为众机构投资者之首,而仅仅在6月3日当天,该只基金账面价值便减少7089.74万元。
截止到2014年一季度末,伊利股份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保险等投资机构共占据了8大席位,除华夏回报和华夏红利分列第三和第八位外,其余上榜的的机构还包括社保基金503组合、社保基金104组合、社保基金107组合以及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的两只保险理财基金等,而这8家投资机构中,持股数最少的为博时新兴成长,其持有伊利股份也超过2000万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