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车险费率挂钩车辆违章是大势所趋
车险平台与交管系统对接尚存障碍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1日

    车险保费上浮将与交通违章挂钩!近日,微信圈里盛传着这样一条关乎车险投保人的大事,一时间搅动得人心惶惶。对此,各地保监局、交管部门均已辟谣,表示消息并不属实。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虽然无法实现,但行业内正在研讨,二者挂钩将成为趋势。不过,保险专家认为,这一政策落实的前提是打通险企技术平台与交管系统对接的障碍。

  “各位车友,2014年5月23日之前要把自己车子的违章处理掉,否则汽车商业险保费上浮10%,过了23日即使立马处理违章也没用,所有保险公司一律执行,看到互相转告。”家住北京的张先生近日就收到了这样一条车险政策有变的信息。事实上,不仅北京地区,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天津、张家港、成都等地都有消费者收到类似的信息。为了避免造成人心恐慌,各地保险公司、保监会及相关交管局均已纷纷辟谣,表示并未实施此政策。

  不过,这一谣言之所以得以迅速传播也并非空穴来风。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多年前,国内部分省市便开始酝酿将车险保费与交通违规挂钩,但大部分地区却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如江苏省车险行业协会虽有意愿实行此政策,但目前并没有真正落实。此外,2010年浙江也曾讨论过此政策,但由于质疑声比较强等原因,目前并没有实施。

  而在2007年,保监会就开始实行交强险费率与道路交通事故挂钩浮动。条款中说明,“以6座以下私家车为例,首年交强险费用固定为950元。上一保单年有一次酒驾记录,第二年交强险费率将在原有优惠基础上上浮15%;若出现醉驾记录,费率可上浮30%;累计费率上浮不超过60%”。但商业车险并未在全国实施这一政策。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解释,目前行业只是对车险费率挂钩违章记录进行研究,和哪一类违章挂钩、是否与违章次数有关、车险费率浮动多大都还需要深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真正实施车险保费与违规记录挂钩这一政策的仅有深圳市,据了解,深圳保监局的方案规定,深圳市与车险保费挂钩的交通违法行为有7项,包括逆行倒退行驶、闯红灯、超速、饮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肇事逃逸、醉酒驾车。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真正的阻碍还是各大省市尚无法完成险企技术平台和公安交管系统的对接,若双方平台能够打通,那么实施起来并无太大阻力。不过,郝演苏也提出,车辆驾驶违规和违法是两个性质,违法的话可以通过公众平台披露,但若只是违规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违规信息能否披露给第三方保险公司,还需要法律上的完善。

  据悉,江苏省保险行业自律规定中就曾提出,如能证明投保人上一年无违章记录的,投保人可享受10%的保费优惠。但据一位江苏保险公司高管介绍,目前,保险公司信息平台已经做好准备,但并没有和公安交管信息平台实施接轨交互,因此无法落实。

  除了相关制度法规以及交管部门配合的阻碍外,很多投保人也持有反对意见,认为这一规定一旦实施无疑是一则霸王条款,与违章挂钩的车险费率若根据保险公司意愿逐年上浮,势必会超出投保人的承受能力。对此,一财险公司总经理认为,此项政策并不会一蹴而就,可能在实施前需要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意见,依照违规的轻重程度作为费率上浮依据。郝演苏表示,未来车险保费与驾驶违规挂钩最方便的操作办法可能是按照违规扣分的多少来决定保费上浮的程度,所参考的驾驶违规因素将以是否对社会公众产生伤害为主,如肇事、酒驾、闯红灯等行为会纳入费率上浮标准中,但一般的违规停车可能就不作考虑。

  北京商报记者 马元月 苏长春

  相关链接

  国外多将违章驾驶与车险挂钩

  在国外,通常情况下,会将驾驶记录情况与车险费率进行直接挂钩,若驾驶记录良好的投保人,往往会相应支付较低保费,年度保费会有一定幅度的递减。

  如在美国,上一年既没有出应承担车险责任的交通事故,也没有由于违章驾驶而被交通法庭罚款的投保人,在延长保险合同时,保险费率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下调10%-15%;反之,保险费率会上调,上调的幅度以事故的大小、投保人应承担责任的轻重、被罚款的多寡而定。对经常承担交通事故责任的投保人,以及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投保人,保险公司往往不愿再延长其保险合同。

  加拿大也同样将违章驾驶视为车险保费的参考指数之一,若投保人因自身过失造成车祸产生的不良记录会对费率产生影响,日本的商业车险则提出“无损失、无利润”的原则,若投保人在驾驶期间出现较高的事故率,则会追加保险费用。

分享: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