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4日
截至4月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的35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49亿平方米,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19.5%,库存创下了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京沪楼市成交在近期双双坠入冰点。随着楼市成交进一步走低,无法将库存顺利转化为现金流的开发商们顿觉“压力山大”。在部分地方政府“救市”的同时,一些高库存的房企也将率先采取“以价换量”的营销策略。(5月13日新华网)
貌似房价不是涨跌的问题,但凡涨得慢些、犹豫些,有些房地产企业就会资金链断裂,于是铺天盖地的救市声不断响起,很多地方政府便在蛊惑中频频出手了。
多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仍是“稳中有增”,这意味着,大范围的降价潮并未来临,房地产仍属牛市。但在很多房地产企业看来,不仅要牛市,而且要一路上行的大牛市,即房屋销售要有量价齐升的局面——价格高且卖得快。稍有风吹草动,高处不胜寒的房企便如坐针毡,比如近期成交量有些萎靡,很多人便担心牛市似乎要走到末尾了,鼓吹政府救市。在土地财政尚未改变的背景下,南宁、天津、郑州、杭州等地纷纷出台了救市措施,虽不好大张旗鼓地违抗中央的调控措施,但以公积金贷款、契税和户籍福利为手段的小动作还是用心良苦,释放出不愿房价下跌的明显信号。
自助者天助之。去库存最直接的办法,显然是降价,但在很多房地产企业看来,此乃下下策,必然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之所以众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房企能够如此齐心,使房价依然坚挺,也说明了他们对未来房价走向的预期还不算悲观——如果很快会迎来下跌,必然有人会选择先降价“逃命”了。毫无疑问,如果明知危险来临还抱有侥幸心理,市场也该给这些人以教训,因为“不作死就不会死”。
预期决定当下,而决定预期的应当是市场,而非变幻不定的政策,尤其是在“越调控越上涨”的背景下,政府更应冷眼旁观。房价上涨时,房地产企业有一万个理由,首当其冲的便是“刚需”,既然“刚需”存在,价格的松动必然带来库存的减少,又何必如此不自信呢?
商品价格如何,往往是买卖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只需监督市场公平即可。在调控措施刚刚露出显效的苗头时,切不可前功尽弃,被房地产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名继续“绑架”,既然房价上涨是市场推动的,那么房价下跌也该交由市场处理,需要政府大施拳脚的地方,不是商品房,而是保障房。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