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把握舆论引导 清朗网络空间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徐建军 童卡娜 徐 鸣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6日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机制与效应的结合上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

  (一)

  网络舆论引导既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也需要强化统一监管。必须从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依法治网等入手,逐步完善监管机制。

  一方面,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首先,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确定网络行为的评价方式和网络社会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其次,经营性网站应注重社会效益,遵守市场运行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道德规范;网民则应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此外,还要加大对网络行为的舆论监督,及时批评信息发布与传播过程中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和教育机制。另一方面,要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注重立法和可行性。三是健全国际合作体系,加强打击网络犯罪的区域性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监管机制,必须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警示性。要通过教育宣传,使广大网民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合规的,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的,就像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第二,一致性。网络法规一经颁布,触犯者就一定要受到惩处,就像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一样。第三,即时性。惩处应当在触犯网络法规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以便达到纠错和震慑犯罪的目的,就像当人碰到热炉,立即就会被灼伤。第四,公平性。不管你是谁,只要触犯网络法规,就要受到惩处,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就像谁碰热炉,都会被灼伤一样。

  (二)

  网络舆论在生成与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网络舆论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容易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舆论波”状态。为了有效地防范这一效应,应针对每个阶段网络舆论呈现出的特点,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要建设一支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队伍,对网络舆情的走向作出正确的研判,不管是何时发生重大网络舆情的苗头都要作出紧急预警。要研判出舆情的类别、性质及危害性,并依据相关预案和规定及时上报,为应对可能的舆情焦点事件争取先机。

  建立紧急处置机制。当网络舆论聚焦于事件而迅速升温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时,这一时期引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积极主动地对事件作出回应,尽快发布权威信息,避免由于信息缄默或信息发布滞后而造成网络谣言四起的被动局面。为防不测,在多数情况下,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协调相关部门联动,调动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焦点事件合力。

  建立疏导化解机制。网络舆论引导切忌采用生硬方式,应注重发挥疏导化解机制的作用,通过对事实的揭示,过滤和引导网民意见,并以事件相关问题的解决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乃至对整个焦点事件处置过程的公开,逐步达到稀释网络舆情中的焦虑情绪、确保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目的。

  建立善后反思机制。进入收尾期,由于焦点事件相关问题的合理解决,网民关注度逐渐减弱,兴奋点开始分散,原来高涨的情绪趋于平和,但焦点事件并没有完全淡出网民的视野。此时,应继续敦促问题的最终解决,并注意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吸取教训,完善制度。

  (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一扇破损的窗户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修缮,就有可能引发其他窗户破损的连锁效应。这个效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引导性,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些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网络舆论引导亦如此,构建快速反应机制固然重要,但完善日常防范机制更重要。为谨防破窗效应,完善日常防范机制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完善体制保障机制。可考虑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科学制定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处理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回应网络舆情事件责任主体。要强化合作和联动的意识和机制,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要加强督查问责,确保相关制度举措落在实处。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首先,要进一步畅通权益诉求通道。实践证明,许多问题并非无法解决,许多矛盾并非无法化解,这与是否建立一个畅通的权益诉求通道有着重要关系,要在拓展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上下功夫。其次,可考虑建立长效的网络发言人制度。完善舆情信息搜集研判机制,加强对网络发言人和发言人工作团队的培训。网络发言人要强化素质,历练本领,努力做到对突发网络事件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处置。

  完善技术保障机制。一是要研制或选用网络信息检测软件,既为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又有利于相关信息的追溯、平衡、控制和查究。二是要完善信息过滤系统,把好网络端口,努力营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南大学 徐建军 童卡娜 徐鸣)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