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余丰慧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9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4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使得“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再次成为关注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那么,储蓄率约等于50%左右。如果剔除出口下降因素,实际国民储蓄率应该更高一些。
在国民储蓄率的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三大构成中,一般分析关注居民储蓄率或者把储蓄率等于居民储蓄率较多,而深入分析其三者结构比例从而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较少。这不得不佩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先生,“姜还是老的辣”啊。“中国储蓄主要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而不是居民储蓄。”他说,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这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政府和国企储蓄率过高是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调的深层次原因。正因为政府和国企储蓄率过高,占有和获得经济资源特别是财政金融资源过多,才造就了经济拉动力长期依靠政府和国企主导的大投资和几乎是放任自流、无所顾忌的疯狂浪费挥霍性的公务消费,使得政府和国企而不是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最终扼杀了市场活力,弱化了经济发展动力。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经济除了上个世纪80年代外,将近20多年无形中走出了一条凯恩斯经济思想之路。而要明白的是,凯恩斯倚重财政货币干预,进而改善就业、拉动经济的理论思想主要是应对商业周期的,是在应对经济衰退甚至萧条的特殊短暂时期管用的。长期以此理论思想为指导,必将使得经济陷入结构严重失调之境地。
国民储蓄率结构严重失衡不但制约消费,而且制约民间投资。消费的第一制约因素是收入。居民储蓄率长期不变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反映。同时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居民消费这驾马车根本难以跑起来。再者,储蓄率高企是投资的来源,居民储蓄率高是民间投资的支撑力量。现在看来,中国民间资本投资长期低迷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实际储蓄率原地踏步的因素。这再次暴露政府和国企储蓄过高,进而导致远离市场、主观性强的政府和国企投资、公务消费等对市场活力最大的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长期存在着。这可能是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的主要病灶之一。
国民储蓄率结构严重失衡折射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严重不公,这种不公反过来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羁绊。国家和企业储蓄率增长过快,居民储蓄率原地踏步,背后是国家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拿走的太多,而居民分的太少。导致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劳动力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进而制约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分配上的严重不公导致的贫富悬殊,又带来许多社会稳定等问题。
这就提醒,降低中国过高的储蓄率不仅要从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释放居民储蓄来启动消费,更重要的是从初次分配改革着手,解决政府和国企从分配中拿的过多、支配各种经济资源包括金融资源过大的问题。
又必须认识到储蓄率过高虽然制约着消费,但却是投资这驾马车的动力,是消费的支撑。关键是要把政府和国企过多积累释放给社会,特别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加大国企利润分红比例等措施分配给居民,使其真正成为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支撑力量。
储蓄率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资金并不短缺。关键在于一定要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将储蓄起来的资金激活、激发出来用于投资、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动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