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王 璐:如何让信贷资金乐于为“三农”输血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更加注重服务“三农”的协同性,为“三农”发展引入保险、信托等多种现代金融元素,激发出“聚合效应”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全国每个乡镇平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平均每个营业网点要服务近2万人,金融资源非常紧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开始呈现出整体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既有农民扩大生产的金融需求,又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土地流转带来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也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需要不断扩容,覆盖那些目前还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农户和供给不足的地区,让金融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户。

  “三农”缺血是有原因的:农村“靠天吃饭”风险大、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当前农业保险、期货分散风险功能尚不足,导致了农村信贷投入长期是一种低效益的扶贫式金融服务。尽管监管部门一直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但“三权”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探索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土地流转配套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从价值评估、登记到处置变现难度都很大,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广。政策配套不完善,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等依然受到资金瓶颈的约束。

  让信贷资金乐于为“三农”输血,除了财税补贴、存贷比差异化等各项措施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引入保险、信托机制,也有助于增强农业对金融资金乃至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更加注重服务“三农”的协同性,激发出“聚合效应”,这样才能把农村金融改善资源配置和分散风险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