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安徽百万官员的房产为何经不起推敲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张卫斌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1日

  中纪委官网昨天晒出安徽省查处违反八项规定成绩单。去年3月份以来,安徽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多占住房和违规建房问题专项清理。全省1035775名干部填报了308708套房地产信息。对此,有网友调侃:人均0.3套?难道官员都群居?(4月21日半岛晨报)

  百万安徽官员填报了30万套房产,这个数据的确是令人难以置信。果真如此的话,安徽7成官员都是“无房户”,算得上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民好公仆”。难怪有网友要调侃:建议给他们分套住房,三家领导挤在一起住多不好。

  安徽官员“人均0.3套房”现象并非个案,暴露的是当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缺陷。官员房产填报过程中出现的房产“缩水”原因有二:一是官员刻意瞒报,二是官员房产早已转移到他人名下。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怪坊间有“宁可相信白天撞见鬼、绝不相信官员那张臭嘴”的说法。的确,欺上瞒下是某些官员的强项。比如,在“数字出官、数字出官”的背景下,不少官员就热衷于玩数字游戏。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的总和,竟然超过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总量2万亿,这一数字是甘肃省GDP总和的3倍。少数地方官员甚至在统计GDP时玩“双轨制”:摆政绩是一个数据,向国家要补贴是另一个数据。房产申报不仅事关官员形象,也事关官员前途命运,在房产填报上动手脚,对于某些官员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

  2012年被曝光的“房叔”蔡彬,时任广州市城管局番禺分局政委,2011、2012年均申报其本人持有房改房一套、儿子持有自建房一套,实际上全家却拥有20多套房产。而被称为“房婶”的广州城建系统退休干部李芸卿也未如实申报房产数据。

  至于官员房产转移,也非空穴来风。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呼声日益高涨,前不久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之前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广东某市一位国税局官员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他的房产已处置完毕,名下只剩一套房。这位官员认识的很多官员,也已陆续通过各种方式将房产处置,有多套房产的官员会卖掉大部分,或者更名转移,最多留一两套。更有甚者,有些官员甚至把房子转移至相熟的人代持,通过这种隐蔽手段,财富实际还控制在自己手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就不能想着自己发财。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李克强总理也说过,自古“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廉政建设需要广大官员的自律,更需要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官员瞒报甚至转移房产,让房产申报制度形同虚设。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让官员财产申报回归其反腐功能,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财产申报制度设计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比如,官员不但要申报个人财产,还要申报家庭成员财产,包括其直系亲属甚至前妻(前夫)的财产。再比如,继存款实名制之后,要加快住房信息全国联网,为纪检监察部门查案办案提供依据。

  二、要加强社会监督。官员入职、升迁都必须先过财产关,如实申报财产并向社会公示。房子不像巧克力,吃下去会无影无踪。官员处理房产总会留有蛛丝马迹。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作为,加大对官员财产申报信息的核查力度。要查一查官员的财产和其实际收入是否相吻合?凡事只要动了真格,相信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好猎手的。

  第三,要依法追究责任。官员虚报财产,不仅是品德问题,也涉嫌违法。现行的统计法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行为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早在2006年10月,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这也是实施财产申报制度的基础法律文本。有识之士呼吁,应加紧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在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并依法追究官员在财产申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显得尤为必要。

分享:

来源:中国江西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