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蓓蓓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如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官员的惯性思维是招商引资。毋庸讳言,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力量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但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时至今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已由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理应随之转变之时,许多地方政府仍把招商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事务当作“第一要务”且乐此不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招商引资时,面对投资者,政府官员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其招商政策有多优惠(如土地的廉价供给、税收的大幅度减免等)、资源有多丰富,至于当地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政府的行政能力及水平,社会风气、文化氛围、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则较少提及。即便是把软环境挂在嘴上的人,也不一定清楚软环境的真正内涵,不一定知道人的素质与人文环境的重要。去年8月,本报记者披露了内地一些地方政府赴港招商活动奢侈浪费——阵容庞大、一掷千金、竞相比拼的问题。人们从报道中得知,无论是省级市级还是县级政府招商团,都喜欢住特高档的酒店;一个早餐会,人均消费就达千元。这种奢侈作风令身为亿万富豪的香港企业家不禁感慨:“一顿早餐花1000元,我不掏钱都觉得心疼。”
地方政府官员可以说是地方最具说服力的名片,这恐怕也是许多官员意识不到的。其实,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如何,从政府官员的言谈举止上就可有个基本判断。所谓软环境,是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理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软环境的好坏对外来投资者、投资企业能否或者愿意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能否获得好的收益有着更深远的影响。有人说,良好的软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哪里的软环境好,哪里就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其经济活动就会出活力、出效益。因此,软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软环境建设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和重要的基础作用。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目前许多地方的硬环境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软环境始终是个“短板”,它在很大程度上扯着我们这个想要腾飞的东方巨龙的“后腿”。别的不说,仅就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方式、能力、态度而言,就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已经多年,但在不少官员身上,仍然缺少平等、竞争、法制、开放意识,不少人仍习惯于唯我独尊、暗箱操作、以权代法、搞地方保护主义;习惯于抱着权力不放,利用权力寻租牟利;习惯于说假话、大话、空话,重诺轻践;习惯于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出尔反尔,为所欲为;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定指标,下命令,搞摊派……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制经济、信用经济。政府若不明晰自己的边界、担负起应尽的职责,不信守诺言、依法办事,那么,招商引资就难免演变成“招伤引祸”或坑商害人。
所以,补软环境“短板”迫在眉睫。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