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10万亿元背后:信披依然朦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4日

再过几年,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制作的“银行理财竞争力排行榜”或许就要换成“银行资产管理竞争力排行榜”,去年6月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提出,要充分利用银行业自身的技术、网点和人员优势,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去年9月14日,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表示,为避免通道业务风险,今后应当推出银行自己的资产管理计划。

但银行理财是银行资管的前身——这一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已经发展了10年,并且存量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百姓最常用的投资产品

和基金、券商、信托资产管理产品相比,银行理财更为同质化,但同质并非一切都相同,它们的差异还是能反映一家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基于此,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制作了银行理财竞争力排行榜,可以一窥银行资管的竞争力。

10年,10万亿元,这或将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问世以来所交出的一张答卷。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银行理财资金余额已达9.92万亿元,较2012同期增长48.06%,而同2007年底的0.53亿元相比增长近18.7倍,2013年全年余额突破10万亿已无悬念。

但在理财规模高速增长的背后,围绕着其运作方式、信息披露、监管标准等方面的诸多争议始终未见休止。

事实上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以“理财”之名,行“存贷”之实,并通过通道业务的开展,成为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产品管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信用中介身份也并未实现改变。但是,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银行理财和其资产负债业务的风险隔离,以及理财认购人的投资者教育。

去年可谓是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之年。3月,震动资管界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横空出世,对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等要素明确监管要求;下半年,象征着银行理财进化方向的“银行资管计划”亦在13家银行中得以试点。

这些努力并不易见效,据21资管研究中心了解,绝大多数银行短期内无法实现理财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分割,而理财产品保有“刚性兑付”,且银行作为实际风险承担者的现状仍难以撼动。

不过,换个维度审视,其实银行理财业务及其管制套利活动一直在扮演推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可以预期的是,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真正到来前,银行理财产品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仍然是荆棘满路。

而恰逢转型乱世,21资管研究中心推出此次银行理财竞争力榜单,试图探寻各家银行理财业务在规模、收益、转型、创新等维度上的新格局。

四个节点与六个维度

纵观2013年全年,银行理财业务共经历了四个关键节点:非标管制、同业投资、流动性紧缩和债市走熊。

受制于存贷比和授信额度管制,此前银行多以理财资金对接单一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等通道,对授信客户实现“曲线放贷”,并构成了以银行理财为根基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在类贷款模式下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带动了通道类机构受托资管规模的成倍放大。

去年3月,银监会下发8号文,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下称非标资产)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和银行总资产的4%,其中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同时文件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做到单独管理、建账、核算。

无疑,8号文的下发给理财产品非标投资划上了规模“红线”。但是,这一管制并未能够遏制银行从事类贷业务的冲动,8号文下发后,银行间的非标交易逐渐由理财转向同业,而理财则以投资同业存款的形式对同业非标业务提供支持。

彼时,同业资产的买入返售在银行间兴盛起来,而期限错配和杠杠率也随着表内非标比重的增多而提高;而银行也在尝试扩大理财余额“分母”或将非标资产包装为标准化资产等方式规避8号文管制,例如中小企业私募债通道业务。

同业投资的增多又加剧了去年6月份的流动性紧缩,央行按兵不动下,银行以短期同业资金配置长期非标资产的模式显然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流动性紧缩又导致了两个现象出现,其一是银行不得不祭出预期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以完成资金的募集,据Wind数据统计,2013年银行理财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较上一年度高出36个BP。

其二是银行的“持非标而弃债”,加之上半年的债市整肃风暴,大量债券面临抛售压力,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更是一路抬升,这亦对债券型理财产品的投资业绩构成压力,据报道,部分银行理财为满足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刚性兑付,不得不通过关联交易等方法将实际亏损掩盖或转移。

此后,市场中一度传闻监管层将下发“9号文”(《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对同业非标投资建立监管框架,该文件虽然仍未出炉,但同一时刻,象征着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方向的“银行资管计划”试点工作也已悄然开启。

然而理财产品转型并未能够消减银行的表外授信冲动,下半年中,招商银行的“委托定向投资”和民生银行的“TRS理财”的出现标志着银行的管制套利活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围绕着转型和套利两个主题,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在此次榜单中综合银行理财发行数量所体现的发行能力、发行增速背后成长能力、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标准化投资和非保本比重所体现的进化能力以及投资品种、币种所体现的多样性等六个维度进行了评比。

与此同时,本榜单还将业务转型、渠道布局、产品创新、体系建设、舆情等五项非量化要素作为附加项纳入榜单排序范围。

国有行发行能力仍充沛

于零售端来说,在理财产品业绩多以预期收益率形式体现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对于银行理财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更大规模发行数量的背后,是发行银行渠道布局、产品优势、投资回报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

由此,在本次榜单中,21资管研究中心将2013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在300只以上的银行纳入了总榜单范畴。

根据统计,共有30家银行进入了此次榜单,其中共包括5家国有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以及南洋商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wind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量达到45107

只,较2012年的32406只同比增长39.19%,而理财发行量排名前列的银行多以国有大行为主,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均进入发行能力排名前十。

其中,发行数量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的5015只、中国银行(含香港)的3618只和工商银行的2495只,此外,招商、广发、平安、浦发、民生五家股份制银行亦进入发行能力前十名。

同时,本次银行理财排行榜以2013年理财发行量同上一年度作同比比较后,将同比增长率作为成长性指标进行打分,并赋予成长性得分20%的权重。

其中,杭州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中信银行分别以158.87%、152.84%、151.66%的产品数量发行增速位居前三,位列第四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亦成为了产品数量增速排名第一的农商行。

进入排行榜的前30家银行的平均增速则达到了56.54%,而在国有大行中,仅建设银行增速高于该比值,而其他四家大行增速均低于33%。值得注意的是,苏州银行、恒丰银行和包商银行的产品发行增速出现负增长,其产品发行数量降幅均超20%。

理财信披仍待进一步透明

在信息披露问题上,银行理财产品的行业性顽疾再次暴露出来,即投资品种为“空”或披露中包含“其他”,事实上,正是这样的信息披露方式为银行理财账户间的关联交易和资产腾挪留下空间。

Wind统计显示,无一家银行拥发行明确投资范围(投资品种不为“空”且不包含“其他”)理财产品数量超过其发行总数的一半,其中表现较为出色的银行是南京银行,其明确投资范围类理财占总理财数量的48.14%;而在保本情况的信息披露上,绝大多数的银行均实现了全覆盖。

另一方面,由于保本理财属于表内,而为了考量理财产品与表内业务的脱离程度,榜单亦将非保本理财的占比纳入理财进化力排序范畴,其中汉口、江苏两家城商行的非保本理财占比接近或达到100%。

而根据8号文的监管方向,榜单在进化能力方面,以理财投向标准化资产的倾向性(投资品种中包含半数以上标准化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的占比情况为依据进行了排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银行理财信息披露的缺失,前述仅衡量投资标准化资产品种数量的方法尚无法对理财投资标准化资产的真实情况作出更为有效的排序,而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银行理财有关标准化资产投资的信息披露亦需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投资品种及币种多样性也被纳入了榜单考量范畴,而坐拥更多资源的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无疑在此项考量中具备明显优势。其中平安、工商、招商等八家银行的投资品种超过5种,同时中国银行(含香港)、交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各自涉及7种货币。

附加项中,本次榜单既加入了对包商银行“日溢宝”等新型开放式理财的考量,同时亦对致力于管制套利的理财创新(如民生银行TRS理财)进行了价值重估,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该类创新对于推动利率市场化和理财产品多样性的积极作用。

最后,21资管研究中心还在本次榜单附加分的“舆情得分”项中执行了减分操作,而据统计,共有17家银行在理财业务中存在负面舆情。

其中,去年中国工商银行代销中诚信托、建设银行代销吉林信托陷入兑付风险是较有代表性的行业负面舆情,另据统计,2013年涉及负面舆情银行的较多问题都集中在理财产品“飞单”私售等问题上,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今年监管层严控理财私售及部分大行停止代销的原因。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