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7日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锦灿的前程灿烂;构建文化桥梁,以泰成了“员工之家”;打响一个硬品牌,赢家成了服装行业老师傅们家门口务工的首选之地……近日,在于都县工业园采访,笔者感受到该县各企业在借“力”转型升级中各显神通,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正在忙碌生产。 段观连 摄
借创新为生产力
走进位于于都县工业园区的赣州锦灿服饰有限公司,只见车间里的各条生产线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锦灿服饰有限公司的规模不大,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的成长却令人刮目相看。”于都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段先有介绍,看到现在公司的生产气象,很难想象这家公司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在大企业夹缝中生存的小作坊,员工仅有14名,工厂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常常入不敷出。而如今,该公司已经成长为拥有120多名员工、4000多平方米厂房的大企业,产品远销香港、马来西亚、瑞士等地。
“不思转型,工厂只能苟延残喘,只有创新,公司才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回想起公司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该公司总经理钟晓城深有感触。2013年以来,企业一边借力《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筹集资金扩大厂房,购买先进设备,将原来的作坊式工厂转型成为规范化管理的赣州锦灿服饰有限公司;一边积极摆脱企业仅仅是“加工厂”的尴尬现状,争取自营出口,“2013年10月到12月的3个月内就接到300多万元的订单,预计2014年,订单量可以翻几番,外贸额达到两三千万元。”企业的转型让钟晓城尝到了甜头。
如今,锦灿服饰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转型。“商贸活动仅靠传统模式是不够的,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的发展主流。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赣州市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加大,给了企业开辟电商业务的契机。”钟晓城说。目前,锦灿服饰正在筹备注册“三维酷宝”的商标,通过打响自主品牌来支撑电商业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借文化生凝聚力
“明年我还会回来上班,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工友们就如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2014年新春前夕,于都县以泰电子准备放假迎新春,员工肖慧的表白代表了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心声。
于都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早在2004年就入驻该县工业园区。公司在入驻之初,一度面临招工难题。为了留住员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该公司提出要以文化来凝聚人心。该公司从硬件设施入手,为员工们建起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电脑室、图书阅览室等娱乐文化设施,厂区内有可容纳600人的多媒体放映室、可容纳400人的KTV歌舞厅,员工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同时,该公司还把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坚持每晚放一场电影,每周举办一场员工聚会,并定期举行员工运动会、调研学习活动等,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如今,每到招工季节,以泰电子的每个岗位至少有50人来竞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有了较强的凝聚力,企业员工的固定率高达97.5%。
借品牌促影响力
“赢家服饰什么时候开始招工?”春节临近,很多从广东、福建回来的年轻人都密切地关注这个企业的动向,希望节后能进入该企业工作。赢家服饰在尚未投产之时,公司岗位就已经成了劳动力眼中的“金饭碗”。赢家能够能成为这样一个“香饽饽”,源于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该县桥头乡桥头村的钟陈林是做服装的老师傅,他在广东务工时就听说过“赢家”品牌,“这样的知名企业,管理肯定更科学,工作环境应该比较舒适,而且订单稳定,工资待遇有保障。这样的企业能落户于都,我们肯定愿意在家门口就业。”钟陈林说。
“赢家服饰‘相中’于都县,不仅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政策优势明显,还源于该县劳动力资源丰富,轻纺业熟练技术工人多,是投资兴业的‘沃土’。‘赢家’是高端品牌,而于都县的劳动力优势和政策优势也是该县的‘品牌’,落户于都县是品牌的强强联合。” 该公司总监王玉话说。
同时,赢家服饰的落户,正酝酿着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双赢。“赢家服饰的开工,不但能缓解一大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填补我县高端品牌服饰的空白,还有利于推动我县轻纺产业乃至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赖晓强说道。
编后
企业是县域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
转型通过哪些途径,有什么样的方法,企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扩大规模、探寻新兴产销对接平台;或通过加深文化积淀,量变积累质变;亦或是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路径,都伴随着一些相同的要素。
首先,转型升级的理念是先导,企业的决策层要意识到经济发展、行业进步的大趋势,意识到企业紧跟发展潮流需要进行的转型方向;其次,规模效应是外在表征,企业转型升级,总是向着技术更成熟、管理更完善、产品结构更合理、市场更广阔的大方向,促进企业规模更大、层次提升,不断做大做强;另外,无论企业走哪条转型升级的路子,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关键,一口吃不成胖子,脚踏实地、实干兴企才是科学发展的正途。
企业的转型升级,终将殊途同归,在这个振兴发展的新时期,引领区域经济的新一轮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