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雷振华:与实体经济无缝对接 理财资金需务“实”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实业兴,则事业兴。要实现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的无缝对接,管理层需要巧施制度“良药”、敢下法规“猛药”、善用诚信“补药”,让理财产品“强健筋骨”,使实体经济项目“元气充足”

  随着农历马年的到来,各银行纷纷推出马年金钞、天天利滚利、活期宝等各类理财新产品,搅得理财市场热闹非凡。而在理财产品热销的背后,却难看到一款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的“直接对接”,更难寻觅银行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同生死、共患难”的“身影”。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经济实体资金缺口累计高达8.76万亿元,而同期各类金融理财产品营销资金规模却高达9.91万亿元。

  实业兴,则事业兴。如果能实现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的无缝对接,实在是一件大好事。不过,要达到对接的理想效果,管理层还需用好“三味药”,过三个关。

  巧施制度“良药”,让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无缝嫁接”。管理层需站在金融稳定的政治高度,重新认识当下各家银行热衷的理财业务,不可简单地从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宣传、营销、业务处理、健全资料等入手,而应理性制定理财产品市场的资金管理、运用以及账户监管等一系列与实体经济项目相互融通的规章制度,杜绝所谓单纯“钱生钱”的怪现象,做到理财产品营销筹集的资金,以贷款、直投、信托等多种方式进入经济实体项目,化解经济实体项目融资瓶颈,让理财营销归集的资金与实体经济项目资金需求达到直接对接。

  敢下法规“猛药”,让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血脉相通”。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无论研制开发,还是营销融资,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规范。管理层需从加强源头管理入手,制定银行理财产品研制开发、营销融资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强调在研制开发银行理财产品时需与实体经济项目对接。

  善用诚信“补药”,让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融为一体”。管理层需从严规定各家银行在实施理财产品营销时务必诚信为本,加强营销人员和投资客户的双重风险教育,充分揭示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对接中存在的风险,让诚信“补药”进入投资客户的“脑细胞”,促使投资客户理性认识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的关系。

  如此一来,理财产品既可“强健筋骨”,又能让实体经济项目“元气充足”,最终实现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项目一同健康成长。(雷振华)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