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欧阳优:文明出游 游必有“方”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1日

  春节长假刚结束,多地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就广为传播,损坏古迹、爬墙逃票、破坏环境……。到底该如何营造文明、有序的旅游秩序?恐怕还需要在游必有“方”上找到着力点。

  文明出游,首先要靠有形之“方”,即依法治理。在多数人眼里,不文明行为是素质问题,对于有关方面以罚代管或口头教育,当事人也多不以为然。正因如此,旅游资源正深陷“公地悲剧”。不少人认为,若还不用法律为文明旅游护航,不文明行为就很难有效制止。

  这一点是有国际经验可循的。10多年前,韩国出境旅游人数开始增加时,也有种种不文明行为。为此,韩国出台法律规定,对于那些在国外旅行期间违反当地法律从而损害韩国形象的人,政府将在一定期限内拒发护照,最长期限可达3年。这种实实在在的硬约束,惩罚性措施看得见、摸得着,无疑会警醒那些不把文明当回事的游客。眼下,我国已在依法治乱上作出了努力。比如,《旅游法》已经正式实施;日前山西出台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标准,明确刻画、涂污国家保护的文物及名胜古迹,情节较重的可拘留。

  文明出游,还要依靠无形之“方”,即道德约束。一方面,媒体、环保组织、景区管理者们要在国人出游集中时段,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文明出游宣传,让“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除了回忆,什么也别留下”等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变为行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专门以漫画形式出版《日本国民海外旅行礼节指南》,告诉国民在国外不要穿着拖鞋逛街、穿裙子的女士不要蹲在地上等。经过多年宣传教育,日本游客形象在国际上有了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旅游者自身也要注重养成教育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修炼内功,提升文明素质。在旅游的过程中,出游者要牢记举手投足折射个人素质、一言一行代表个人形象。别为了贪一时之快,享一时之乐,让自己成为被鄙视的“焦点”。

  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窗前看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出游者的文明有“方”了,风景也就更美了!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