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3日
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为保住贫困县的帽子,想方设法“找路子”,“保贫成功”后还特意举办“庆功会”,并将具体办理人表彰为“功臣”。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近年来,我国多数地方已初步实现小康,但也还有一些地方因为资源、环境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凡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地方,能得到政府重视、政策优惠,可享受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多种方式的扶持。如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那么有些地方未必贫困,却装穷叫苦,削尖脑袋挤入“贫困县”的队伍,一心想占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帮助,就会影响到财政资金等资源的公平使用。不但助长了一些地方官员懒政惰政、投机取巧的思维,而且延缓了部分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进程,其负面效应已经暴露无遗。更有甚者,一边大做文章申报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一边大兴土木修建政府豪华办公楼,这种“穷”“奢”通吃的现象必须制止。
要更好发挥“贫困县”机制帮扶地方的作用,就必须严格标准程序、加强外界监督,防止有的地方赖在贫困县的名单上不愿走。此外,在帮扶过程中,还必须既扶贫,更扶志;既“给票子”,助其增强“造血”功能,也要“抽鞭子”,问责任,促其加快“奔跑”速度。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