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刘 成:地方“抓项目”副作用不可小视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刘 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

  眼下,许多地方都把“抓项目”当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强调落地的项目要“数量多、规模大”。有的还出台了“抓项目”的具体机制,设置了大项目的“绿色通道”,并以“项目”落地开工的数量等进行评比检查。

  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抓项目”方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本质上仍然是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一些地方采取将行政资源过度聚焦和倾斜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从实际情况看,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其一,“抓项目”已开始向恶性的拼条件、拼政策演变。由于各地都致力于“抓项目”,对优质项目争夺尤为激烈,致使政策底线不断突破,这些底线包括土地、税收等实际利益。比如,有的地方除给予“零地价”优惠,还要再拿出现金支持。甚至有些地方的环保和安全红线也不断让步,致使一些对当地生态等有威胁的大项目,带着“硬伤”勉强落地开工,也由此埋下了诸多隐患。

  其二,“抓项目”厚了新项目,薄了老企业。资源总是有限的,行政资源过度向新项目倾斜,诸多老企业享受不到各种优惠政策,实质上造成了市场环境的不公平。这使社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一种怪现象:甲地的老企业经常会被乙地作为新项目招过去,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可以享受到新项目的各种优惠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行政资源已经开始扭曲资源的配置方式。

  要做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政府为主导的“抓项目”方式应当改变。当然,政府不是不能“抓项目”,而是要在应该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更好地发挥作用。

  由市场配置资源,是让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方式,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导向不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抓项目”惯性就难停下。当地方政府把重心转到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上来后,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自然水到渠成。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