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
胀袋漏水的果冻、霉烂变质的辣条……这些国家明文禁止销售的问题食品,一些不法经营商将其转移到农村地区销售,坑害农村消费者,农民群众很有意见。
近年来,安远县采取多项措施,大力营造农村安全消费环境,为农村食品消费加装“安全锁”,让广大农民群众远离“消废品”。如今,成效如何,有何启示?为此,记者日前来到安远一探究竟。
农村“消废” 尴尬境地
在广东务工的安远县重石乡黄坑村村民赖永金返乡回到家里,请朋友在家里聚餐。因为朋友和家人都怕上火,便从村里的南杂店里购买了某种凉茶饮用。没想到,餐后全部人都拉肚子。经过一番调查,罪魁祸首竟然是这种凉茶。
商务部曾对全国1万余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农民买过假冒伪劣商品,这一比例接近城市居民的两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年以来,安远县工商系统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98件,农村市场占85%。
据了解,在农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成为消费主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维权意识不强,在消费中经常出现不知假而买假的现象。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现代物流体系普遍缺失,导致很多商品售价高于城市,于是便宜货大行其道。据调查,56.3%的农村消费者会适当考虑消费安全问题,而43.7%仍首选价格便宜商品。
疏堵结合 扎紧“篱笆”
日前,记者随同安远县工商局工作人员来到安远县欣山镇古田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进入店内,只见货架上商品保质期、QS质量认证标志及注册商标标识等一应俱全,供货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可随时查看。
“无假货、品种全、价格低,我们喜欢!”正在挑选日用品的村民欧阳清云高兴地对记者说。“村民放心了,我们的生意也好做了。”店主欧阳绪连说。
依托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安远县工商部门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共规范整顿村级农家店181家、乡级农家店32家,形成了以超市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净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既要围堵又要疏通,让农村老百姓买到放心商品的同时,又能远离“消废品”的侵害。为此,安远县工商部门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扎紧“篱笆”。推行流动送货车登记备案制度,在农村设立“一会两站”,成立流动打假小分队,公开投诉热线电话,并在各村聘请了义务监督员。今年以来,经义务监督员举报,该县工商部门现场查扣假冒伪劣商品3850件(套),涉及金额53万余元。
喜中有忧 任重道远
安远县营造农村安全消费环境,提升了农民消费信心,激活了农民消费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据了解,仅今年前三季度,安远县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达7.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
“营造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探索,虽然有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不少困难。让农村市场不再‘消废’,任重而道远。”安远县工商局负责人何鹏坦言,确保农村消费安全还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农民的消费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当前,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群体接受文化知识有限,致使消费宣传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低廉价格的诱惑及识假辨假能力的缺失,导致农村“消废品”难以根除。其次,当前农村安全消费监管网络还较薄弱,除工商部门外,消费市场监管涉及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缺乏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最后,不少生产厂家将眼光放在城市,经济实用、适应农村市场的商品相对缺乏,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需求,为“消废”埋下了隐患。
何鹏告诉记者,让农村群众吃上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目前安远县正在理顺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找准一个突破口、完善一个好机制、确定一个好载体、构建一个维权网”制度,为农村食品消费加装“安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