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改革来了,票证走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燕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4日

  作为一名80后,关于粮票的回忆停留在90年代初的清晨,早点摊的大妈瞟了一眼小手里攥着的粮票和零钱,“以后再不收票了”。未谙世事的孩子,也能隐隐地感到有一件重要的变化发生了。

  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小到肉票、油票,大到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在父辈们曾经的记忆中,生活方方面面,没“票”寸步难行。它们是比钱币更珍贵的“硬通货”。

  票证繁多,对应着物资的贫瘠。商品越是紧缺,票证发行种类就越多,数量就越大。方寸大的票证,作为我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见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百姓生活。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决定资源的配置,曾经稳定了社会经济,保障了人们基本生活,但由于市场的作用受到否定,就像票证抑制着物质欲望一样,计划经济极大地抑制着生产的活力。

  票证的消亡,因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迸发出惊人活力,各类商品日益丰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票证一一谢幕。1993年,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年,也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第一年。

  改革来了,票证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渐行渐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现在的人们,可以在超市里、网络上,尽情购买天南海北的商品。

  激发经济活力的改革正在加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再过20年,我们的生活将丰富到什么程度,你想象得到吗?

分享: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