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振峰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0日
要防控债务风险,应有合理机制约束地方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强化教育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很关键,但都应归拢到法治的轨道。依法治债,把权利收进法制的笼子里,是地方债长效治理的必由之路。
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最彻底的地方债审计已过去四个月时间,可审计结果依然未公布,引发各种热议,有人猜测称,怕扔出重磅炸弹各界难接受。(19日华夏时报)
“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这是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入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看来,中央整治地方债务问题的决心已下,如何寻求有效管控和监督地方债的办法,并化解其潜在风险,或将成为一项改革重点。
有人指出,银行体系的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值得忧虑的问题之一,而这个“风险包袱”系着三大重锤,分别是房地产、地方债与产能过剩,而这三项风险也必然要进入宏观调控的视野范围,并很大程度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假如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其相应的债务风险累积也会不断加大,对中国经济健康将形成严重影响。中央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加大“调结构、转方式”这个根本源头抓手,还是会议提出的诸如抓源头规范、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和考核,以及思想纠偏等防控风险重点措施,都充分体现了中央意在更多地从建立长效机制上来解决问题。
地方债规模有多大,压力有多高,风险会多严重?这方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称,地方债可能超过20万亿,接近2012年GDP的50%。也有的机构甚至预言最高估计达26万亿元,国家审计署对地方债规模公布并未揭晓露底,当然,也可以说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地方债一直是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一大问题,不管其真实结果是“重磅炸弹”,还是并未如一些人预言的那么沉重,政府应适时地把地方债的真实情况公布,雾煞煞如何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当然,对地方债也需要一摸二清,数有多大是个问题,甄别与界定也是个问题,可以给一点时间,但久拖不给也不好。
摸清地方债这座“大山”,并作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解决的路径是什么,怎样找出更佳的长效之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决定,经济体制改革是核心,但改革也是全方位、广领域的。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政府应强化服务职能,把市场那只手放出去,用好自己的那双手。这是整治地方债最核心的问题。
地方债问题很复杂,地方为何负重举债,除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之外,还与现行财税体制有关。比如,地方收入的结构性存在问题,非税收入比重过高,土地财政“尾大不掉”,还有地方建设融资机制欠完善等等。而支出方面也是问题,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过高,预算管理领域欠完整、透明度和严肃性不足,各类名目繁多的支出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性支出增长也很大且又关系民生,地方要提高支出比重压力不小。看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问题是破解地方债问题的一大关键。
还有,要防控债务风险,还应有合理的机制来约束地方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强化教育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很关键,但这些都应归拢到法治的轨道。依法治债,把权利收进法制的笼子里,是地方债长效治理的必由之路。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