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9日
冬日里,走进位于赣县的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处处机声隆隆,热潮涌动。
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江西省钨和稀土产业基地、江西赣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江西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江西十大最具价值投资工业园区……一个个接踵而至的荣誉,是赣州高新区创新思路,内外兼修,不断推“高”出“新”的真实写照。昔日沉寂的荒山坡,变成了一条条绿意葱茏的大道,一排排高端大气的标准厂房,一个个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
今年1月至10月,赣州高新区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12.25%;上交税金6.42亿元,同比增长17.49%。
搭平台 提升承载力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载体。近年来,赣县坚持项目带动,打造一流园区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园区建设中,该县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每天数百台挖机作业,硬是将一座座土山包变为平整的“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愚公移山”运动。
去年,赣县全年累计投入工业平台建设资金4.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该县又投入近5亿元资金,用于加快推进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生物食品、新型材料、脐橙科技五大产业基地建设。目前,赣州高新区建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
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和六大新兴产业,赣县着力引进大财团、大项目,把一些单个企业打造成为“企业航母”,帮助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向产值超50亿元、100亿元迈进。该县坚持“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的原则,形成了想项目、议项目、找项目、引项目、促项目、上项目的良好氛围。
一个个项目的集聚,编织成一条条产业链,托起一个生机勃勃、实力雄厚的工业园区。通过技改扩建、兼并重组、靠大联强,赣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以钨、稀土、铜、铝、食品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集群,产业“舰队”、行业“小巨人”正在形成,新的工业发展动力不断激发。
攻科技 掌握核心力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赣县企业的集体行为。世瑞新材料公司在钨硬质合金生产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等专家的高度称赞;引进的海德新材料公司进一步延伸了硬质合金产业链;主营锂离子电池新型复合正极材料项目的芯隆新能源材料公司,填补了该县锂离子新能源产业的空白……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赣县在深挖企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潜力的同时,积极推动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寻找“消费者”与“分解者”,编织工业系统中的“生态链”和“生态网”。
目前,赣州高新区形成了以谱赛科、新凌能源、天德生物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及废渣处理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华能瑞金电厂、宝华山水泥、东圣环保、赣宏建材等企业为代表的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江钨、力赛科、诚正有色金属、金鹰稀土等企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链。
此外,赣县出台《赣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实施意见》,鼓励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姻,加快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目前,赣州高新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领域企业6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6.35%。
勤服务 积蓄向心力
提高服务效能,打造区域产业高地。赣县积极为企业服务,努力实现由“保姆式”服务向“参谋助手型”和“专家级”服务的提升。
赣县坚持人、财、物向企业服务倾斜,从企业引进到落地、投产,每个节点有人做事、有人管事、有人服务,环环相扣,实现全程无缝对接;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一系列专门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的机构,并高标准建设了中、高级人才居住的人才孵化园,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针对企业当前的困境,赣县还加强了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培训,“内外兼修”提高企业自身的“御寒”能力。目前,该县已有近8000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参加了相关培训。在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方面,该县财政拿出3000万元作为担保资本金为企业“解渴”,担保规模达1亿元。赣州高新区还争取到“银园保”融资项目资金1.5亿元,覆盖园区55家企业,并配合各大银行扶持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累计融资达1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