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4日
安全饮水暖民心,农田水利助民富,防洪工程保民安,一项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11.9万农民喝上放心水,3万多亩农田实现了节水灌溉,15座小水库得到加固,一组组数字无声地记录着安远水利人的辛勤与汗水。近年来,安远县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创出了生活用水更安全、生产用水更方便、群众度汛更保险的新业绩。
“苦”水变甜水 饮水质量更安全
近日傍晚,干完农活的安远县镇岗乡赖塘村村民陈阳招打开自家的水龙头洗手做饭。“以前,我们村用水都是村民自己买来水管直接从山上接下来的。不但水质不过关,而且一到雨天水就浊得不行,还有一股苦味。自从接上自来水管后,现在不但用上了安全方便的水,就连以前因为没有自来水不能用的洗衣机、热水器也派上用场了。”
安远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吃水难,用水难”一直是该县农民生产生活的大难题。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使广大群众品尝到了民生水利所带来的“甜头”。从2005年到去年年底,该县已累计完成投资5235.26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3座,解决11.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如期完成,该县对千吨万人工程以上单项工程全部实行“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其他工程全部实行“六制”(规划建卡、项目公示、主要材料设备招投标、资金报账、巡回监理、落实责任制和水价机制)。该县还积极探索“三级管理模式”(水厂至各村输水管道工程运行由公司管理;村内主管道工程运行由村协会管理;支管以下工程由协会推荐的管水员管理),确保实现“供水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计量收费统一”。目前,该县正在积极探索城乡供水管线并网,使供水工程走集中化、区域化和网络化道路,争取“一个运营主体、经营管理一条线”,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旧貌“焕”新颜 农田设施更完善
“往年,一到灌溉高峰期我们这里就缺水,为了争水村民发生争吵甚至打架的事时有发生,今年可就不同了,安远县水利局给我们村完善了灌溉设施,我们再也不会缺水了。”近日,家住版石镇河西村的王吾太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安远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限制,工程质量差、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加之长期缺乏有效管理,小农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该县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安远县抓住中央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坚持“尊重民意、统一部署、集中连片”的原则,通过整体规划、整合资金,将人力物力集约化管理,解决了水利工程分散产生的管理维护难、效益不明显等弊端,实现小农水设施集中连片配套,产生了规模化效益。截至目前,该县18个乡(镇)全部列入重点县项目,实现了重点县项目全覆盖,恢复新增农田灌溉面积0.5万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3万亩,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灌溉水平。
洪水“转”资源 群众度汛更保险
“全体村民注意了,为解决目前的干旱问题,我们将在明天对竹西迳水库进行开闸放水,把上次拦在水库里的洪水放出来灌溉农田,请大家做好准备并相互转告。”近日,安远县天心镇水库工作人员用广播通知竹西迳村民水库将放水抗旱。
“充分利用雨洪,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以解决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该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钟吉源介绍说。为切实将洪水“转化”成资源,变害为利,该县加快水库建设、小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拦河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调蓄能力,并且将“水网”工程建设提上日程,加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步伐。与此同时,该县还成立“山洪灾害防御中心”,积极探索完善监测预警系统、信息传输通信网、预警系统、信息汇集、预警平台及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自动监测—数据传输—会商决策—预警信息发布”一体化和雨水情测报、雨洪资源调度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增强对洪水的科学管理能力。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该县利用各地水利工程设施将26.6%的洪水转变成了灌溉储水和水电资源。
安远县山洪灾害危险区面积2158平方公里,涉及18个乡(镇)、135个村、 10.53万人,山洪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为应对山洪灾害,让群众安全度汛,该县水利局实行了“四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度汛方案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值班制度到位)机制,认真抓好水库“四保障”的安全工作,为易发山洪危险区的群众撑起了一顶“生命保护伞”。据了解,2011年以来,该县共计除险加固小水库15座,35座水库列入“四保障”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