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爱情保险创新招
平安产险“双十一”限量发售“脱光险”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平安产险近日对外宣称针对“11·11”光棍节限量发售一款“脱光险”,购买了这款产品中最高档次套餐的客户,若一年后结婚即可获最高4999元的蜜月礼金。无独有偶,不少保险公司也推出了爱情险,业内人士指出,“脱光险”、爱情险与之前的中秋赏月保险一样,首先是一种营销手段,卖的无非是噱头。

    卖的还是传统保险

    婚恋网站盈利出问题?国内几乎没有真正爱情保险

    不管名称是什么,保险的实质没有变化。婚恋保险的实质是传统的财产险。购买平安“脱光险”的客户,可获百合网提供的交友会员服务,若在2014年11月1日到11日期间注册结婚,还能获得摆脱光棍的蜜月礼金。此次限量推出的1110份“脱光险”分为三款套餐,价位、保障和服务各不相等。其中限量10份的“大土豪”款售价1111元,包括4999元携程网旅游券的蜜月礼金、价值349元的百合网一年期水晶会员,以及60万元的意外伤害身故/残疾保障金和6万元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障。

    婚恋网站盈利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公司这次拉的合作伙伴是近来盈利越来越困难的婚恋网站。婚恋网站的盈利模式至今仍然很单一。如果注册一个婚恋网站,搜索异性的资料需要缴纳服务费。比如珍爱网3999元/4个月,百合网则是根据客户分层从3680元到3万元不等。这些网站的经营状况从前年开始,都遇到瓶颈并出现下滑。

    当然保险公司也不会做免费公益。以前述“脱光险”来计算,购买保险者即便全部结婚,10份“土豪版”,保险公司也不过付出50000元,而且是合作伙伴提供。至于保险出险,那本身在精算范围内,无须担忧。1000多名新注册用户,如果要成功地结婚,就算一见钟情,也至少要来回看对方信息一次,产生4000元的收益。如果看对了眼,那么费用就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内几乎没有真正爱情保险

    和国外的“婚姻险”相比,国内几乎没有以夫妻双方忠诚度为标的进行承保的产品。即没有对施害方进行经济惩罚,进而对婚姻有约束作用的保险。这两年,多家保险公司都推出了爱情保险。其主要特点是被保险人只能是女性。

    事实上,说是爱情保险,其实只能保财富,所谓的爱情保险,也只是一份夫妻捆绑的保险计划。目前除了前述的女性专属保险之外,其他有些所谓的爱情保险并无突出之处。甚至如果夫妻双方离异,保单可以根据夫妻双方的意愿拆分成两份,拆分后双方的权益不会受损。(文汇)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 余额已达466亿元

    近日,笔者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障基金公司”)获悉,截至目前,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余额已达46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投资收益超过13亿元,年化投资收益率达到5%。

    为了守住行业的风险底线,保障基金公司严谨规范地做好基金筹集工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账,基金汇算清缴率连续5年100%。为进一步提高筹集效率,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保障基金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今年7月1日正式上线。系统通过对保险公司提供实时、高效、便捷的无纸化办公通道,实现了基金实时查询、网上汇算清缴、数据统计分析、在线互动交流等功能,加强了保障基金公司与各保险公司的交流。

    同时,保障基金公司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实现为保险公司开具保险保障基金专用发票,累计开具发票802张,开票金额207亿元,保证了保险公司财务收支凭证的完整性。

    保障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抓住前两年市场利率处于高位的时机,高比例配置了协议存款和长期存款,完成了基金的战略建仓,取得了较高收益。同时,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选聘委托资产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委托资产业务自2011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持续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率。

    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形势,深入开展风险监测工作,提升风险监测水平,保障基金公司研究并组建了第一届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下设产险、寿险、资金运用等子委员会,并召开两次专题会议。保障基金公司还配合保监会有关部门,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登记工作,为公司加强资金运用的风险监测打下基础。

    保障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按照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和公司文化内涵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发挥行业风险的识别器和预警器、风险公司的起搏器和灭火器、行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等作用。(话结)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