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记者刘小微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在保监会批准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8项措施后,10月23日,上海保监局召开了自贸区保险市场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围绕如何落实保监会8项措施、自贸区内保险业务开展与市场监管、自贸区内业务创新与风险管控等6项议题展开研讨。
自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来已有一个月时间,在此期间,保监会出台实施意见,研究细则,部分保险机构也成立相关部门,对自贸区保险发展进行研究,意欲把握红利,共同推动保险业改革。
众所周知,保险业的改革呼声已经自上而下回响多时,然而改革意味着推翻固有模式,颠覆惯有规则,对市场重新洗牌,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机构,都要伴随难忍阵痛,经历探索转型之路,漫长而艰巨。
那么,保险业改革究竟将如何从自贸区驶入深水区?
国际化进程将加快
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重大亮点之一,“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的规定或将为保险业改革带来重大推动力。
“人民币跨境使用将助推我国险企的国际化。”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明生直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实业先行,金融为后盾,保险保驾护航。但比较而言,国内险企‘走出去’的步伐还相对滞后。”
杨明生认为,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有助于保险业务的国际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扩大、地域延伸,使得以人民币为计价基础的对外贸易、跨境投资、海外并购、境外援助与援建项目等活动越来越多,从而扩大对跨境保险的需求。同时还可促进国内险企积极开发境外人民币保险产品,由于减少了不同币种的结算环节,也有利于避免跨境保险业务的汇兑损失和汇率波动风险。
其次,人民币跨境使用有助于保险投资的国际化。事实上,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一再下行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境内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品种较少、资产负债难以有效匹配。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股票、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各类衍生品,拓宽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渠道。
再次,人民币跨境使用还有助于保险融资的国际化。近年来,险企对资本的需求比较旺盛,想通过发行次级债务,却因次级债务流动性不足、监管严格,导致融资成本较高;想通过上市、配股在境外融资,又因人民币汇率上升面临较大的汇兑损失风险。
而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和香港、新加波、伦敦等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则将为境内险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人民币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票、权证等离岸融资工具。
航运险困境被缓解
参照国务院颁布的方案中有关“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等规定,保监会也紧接着作出“支持上海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和航运保险经纪人队伍,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的批复。
统计显示,去年上海船舶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2.62亿元,同比增长8.51%,占全国船舶险保费的40.63%,并且在自2009年以来的4年中增长了2.32倍;货运险完成保费收入13.39亿元,占全国货运险保费的13.16%,在自2009年以来的4年中增长了14.4%。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航运保险发展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与其一系列优惠政策紧密相关。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的优化和对在上海注册的险企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收入免征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保险公司入驻。
然而,随着自2011年我国航运业进入衰退区间以来,航运保险的发展也进入回调期。去年,太保产险的货运险保费仅同比增长4.9%,而人保财险的货运险保费还出现同比微降。
“国内航运险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国内船舶保险目前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境外定价,境外评估’,国内再保险公司定价权微弱;其次,在一般的货物贸易中经常采用FOB离岸价格交易,由境外的收货方购买保险,导致境内航运业务外流;最后,国内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服务网点以及人力资源相对匮乏。”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认为。
可以预见,随着自贸区建立后国际贸易和货运吞吐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逐步确立,阻碍航运险发展的困境或将得到缓解,航运险将会迎来极大的发展空间。
健康险向外资开放
另一个公认的保险业改革试验田则为健康险。
去年,我国健康险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健康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62.76亿元,同比增长24.7%,远高于人身险保费的平均增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仅占人身险总保费的8.49%。
在我国,健康险公司普遍缺乏对疾病发病率等充分的经验和数据,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较弱。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虽有近千种,但主要为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型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产品相似度高,缺乏竞争力。
数据显示,在人身险中,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去年的赔付比率分别为16.89%、34.56%和25.07%。虽然较上年同期已经降低17.4个百分点,但健康险的赔付率仍为最高。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教授庹国柱指出:“目前,我国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亏损,这两年,通过承接城镇大病保险业务才稍有起色。”
虽然外资健康险公司拥有更先进的承保技术、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并能提供保健医疗等附加服务,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资参与境内设立专业健康保险机构明确规定必须为中外合资,并且对股权比例也有严格限制,因而合资健康险公司普遍存在中外股东对经营理念、公司战略和对中外保险、医疗环境方面理解差异等导致的分歧。
种种原因下,近年来,试图进入分享我国保险市场高速发展红利的外资健康险巨头都面临难以继续经营、纷纷撤出的境遇。此次保监会对于“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的批复,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入外资健康险公司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促进国内健康险业务发展。
此外,随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商业保险公司将会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了健康险业务的同时,还有机会分享利用医院的相关数据,增强其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降低赔付成本。如此看来,健康险扭亏为盈的时代或许就不远了。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