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4日
10年前,这里是一座小城,只有一条大街,常住人口不过10万;10年后,这里已是一座新城,道路纵横、厂房林立,28万人口中有外来人口12万。城市框架在拉大,务工人员在速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一度是赣州开发区面临的难题之一。开荒建校舍,不断完善政策,引进优质资源,10年来,该区想办法出新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化解这个难题。
开荒辟地筑“鸟巢”
在赣州开发区大坪明德小学,记者见到孩子们正随着音乐节奏做广播体操。该校现有学生1824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子女为1189人,占学生总数的65%。“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坡,大坪明德小学是租用百姓平房充当校舍,可容纳140名学生,学校软、硬件设施十分简陋。如今,开荒辟地40亩,建成教学楼2栋、综合楼1栋,200米环形塑胶运动场也正在建设中。”大坪明德小学校长陈春生向记者介绍。
10年前,赣州开发区刚刚成立,重点开发区域仅有5所村级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要上学的话,必须前往潭东镇、蟠龙镇或赣州城区,路途较远,给上班族带来太多不便。
为此,该区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校舍或租用场地,进一步完善教育配套设施。2009年,该区投资新建了黄金中学,结束了开发区中心城区无中学的现状。开发区在建的大批公租房、农民返迁房社区内也都规划了建设幼儿园,可让大批“小候鸟”有巢可归。
近4年来,该区财政累计教育投入超过2亿元,建成7所学校并投入使用,对14所中小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建成4所公办幼儿园,新增近8000个就学名额,基本满足了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有数据显示,该区已经安排4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上学。
教育优先留人才
该区黄金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刘新高回忆,以前,开发区学校不多,小孩上学十分困难,只好把小孩留在老家。每个月往返奔波,劳民伤财,几度想放弃工作回家。当时在开发区,不少人有类似刘新高这样的想法。“留住一个学生,相当于留住一个家庭,等同留住至少两个劳动力。”最早一批进入园区投资的华坚国际鞋城对此深有感触。
为此,该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新增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凡是在区内务工的外来人员,只要出具用人单位开出的就业合同,或在当地租房的租赁合同,或是在该区经商的营业执照,加上户口本,家长就可将孩子送往就近学校读书,跟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此外,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与园区企业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让外来务工人员能更安心上班,以便留住劳动力,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在该区务工的蔡盛妹说:“如今厂房附近就有学校,环境好,质量高,孩子来到身边读书,我们很满意。”今年,她儿子进入香港工业园小学念书后,她和丈夫就有了长期在这里工作的想法。
优质教育后劲足
今年,该区提出打造赣州产城融合示范区,按照发展势头,到2020年企业总数将突破1000户,外来人口数量将大幅攀升。为此,该区十分清醒,能否满足外来人员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乎产城融合的后继动力。
“通过财政投入向教育倾斜,目前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当前人口增长的需要,但企业不断涌入,必将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赣州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林斐说,既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更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软硬环境。”今年以来,该区已投入365万元为全区新建、改扩建学校及公办幼儿园添置了课桌椅、办公设备、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设备等。
除了立足自身教学资源提升外,该区还陆续引进了金博士牛津国际幼儿园、文清实验国际学校、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该区有中小学校54所,其中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学48所;现有教职工1544人,其中中学教师562名、小学教师958名;在校学生共2.9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