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1日
10月1日,我国第一部旅游综合法《旅游法》正式实施,让黄金周旅游市场迎来“大考”。新法要求旅行社不得以“零负团费”模式开展经营活动,并对景区的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等作出具体规范,加大了对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反观“大考”下的赣州旅游市场,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呢?近日,记者在我市几个景区和多家旅行社采访后发现,受《旅游法》影响,旅行社团费上涨,自助游、自驾游成为我市一些景区游客的“主力”。
团费上涨 自助游游客增多
10月3日,记者在赣州中心城区多家旅行社的出团详单中发现,以往生意火爆的国庆旅游市场,今年参团人数明显下降。赣州中旅的张甜告诉记者:“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们旅行社发出的旅游大巴的数量明显减少,旅游参团比往年减少了四成。”而在赣州中旅一份关于国庆旅游市场的调查中提到:今年自驾游、背包游在内的自助游散客成为景区游客“主力”,公司将拓展特色旅游线路,以吸引游客。
南昌游客牟先生和女友是一对“背包族”,两人9月30日晚从南昌出发,在庐山玩了2天后,10月3日晚上到达赣州。牟先生表示,受新《旅游法》影响,旅行社各条线路的报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估算了一下,自助游要比参团便宜,而且就在省内,所以我们就背上背包坐着大巴车来了。”牟先生认为,如果路不是很远,背包游和自驾游会更自由一点,花费和跟团差不多,甚至会更少。
取消购物 有人欢喜有人愁
新《旅游法》实施后,旅行团取消了购物环节,让游客享受了“纯游”。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取消购物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也让不少有购物需求的游客因为买不到特产而苦恼。更有甚者,导游都不敢随便带游客去收费厕所。
在赣州宝葫芦农庄,来自青岛的陆先生说,“以前跟旅行团的时候总会被拉去购物,去特产店还好。最烦的是被拉去当地工艺品店、珠宝店,产品价格高且有的还不好带。”取消购物环节,陆先生玩得十分开心。不过,陆先生的妻子侯女士却有点犯愁:“出来玩总要买点特产带回去给亲戚朋友,以前导游都会带去购物,现在取消了购物环节,人生地不熟的还真不知道去哪买。”因此,旅行团里不少人都在商量着结伴去宾馆周围找找超市。
虽然不少游客为新《旅游法》叫好,不过从事了多年旅游业的导游张芳却有些发愁,因为收入下降了不少。张芳告诉记者,以前导游和旅行社的部分收入是由团费和购物提成组成,其中购物提成能占到收入的一大半。取消购物,这部分收入就只能让参团旅客“买单”。
“现在虽然没有了说服游客买东西的压力,但收入少了一半,小费也不敢拿了。” 另一名带团的导游小杜告诉记者,现在带团去景区,她都尽量把旅客带到免费厕所去。
红色旅游 特色线路受青睐
6日下午,在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来自广东的潘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是一位老红军,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思想教育,于是“十一”假期全家报了个旅行团来“红色赣南”游玩,下一站他们还要去瑞金叶坪。
8日,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市共接待红色旅游人数70.04万人次,同比增长22.5%;红色旅游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8.3%。
不仅如此,《旅游法》的实施对我市出游结构也产生了新变化。记者从市假日办获悉,从主要旅行社报名情况来看,出境游增速已大幅回落,国内长线游报名也呈下降趋势,但广东、湖北、湖南及省内为主要目的地的中短途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成为了市民旅游消费主要选择。
针对这种情况,我市中心城区多家旅行社纷纷推出乡村游、生态游、体验游等多种特色的旅游线路。赣州市赣之旅国际旅行社地接部经理李蔓说:“新《旅游法》实施让旅游市场更加规范,作为旅行社应做好‘内功’,拓展服务思路,开辟更多特色线路,以适应新《旅游法》下的旅游市场。”
新法实施 促行业转型加速
事实上,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中暴露出诸多不良现象,强制购物、零团费出行、导游拿回扣等现象饱受诟病。新《旅游法》的出台,意在整治行业中的乱象。然而,当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由行时,整个旅游行业也迎来了新的考验。
从山东到江西旅游的一位游客对记者表示,“一家人出来做好出行路线,可以自己支配时间,在江西6天时间,几乎把每个重要的景点都逛了。另外,请导游也是一种浪费,我们到了一个景点花了100元请了一个导游,但她并没有讲解太多东西,还不如自己看。”
“新《旅游法》实施后,很多导游积极性不高,有的旅行社给导游放了长假,他们面临着转型。而一些小的旅行社也会慢慢退出旅游市场。”赣州市旅游局行业管理科相关负责人称,《旅游法》将改变一部分旅行社的操作模式,这种操作模式的转变不仅会调整市场秩序,还必将引起旅行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市场各方主体对价格的关注引导对服务的关注上。而赣州中青旅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消费者对服务价值的认同和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提升将引发旅游行业的升级转型。不过有更多的游客则表示,期待《旅游法》成为一部权威的法律,执法必严,不让违法行为有侥幸生存的空间。
相关新闻
瑞金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万余群众端上“红饭碗”
本报讯 (钟先海 特约记者钟元斐) 国庆长假期间,每逢中晚餐,瑞金市沙洲坝景区“二苏大”国宴楼宾客盈门,老板杨衍红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杨衍红告诉记者,他是沾了红色旅游的光,自从端上“红饭碗”,家里生活越过越红火。如今,他的红色饭庄与北京、厦门、广州等地不少的旅行社都签订了合作协议。据了解,目前瑞金市万余群众端上了“红饭碗”,从事与旅游有关的经营和生产。
近年来,瑞金市大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并以此带动群众致富,制定实施了《农家乐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从培训补贴、贴息贷款、税费优惠和奖励政策等方面扶持“农家乐”的企业和个人,尽力帮助解决他们在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瑞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农家乐经营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开展家庭式歌舞、娱乐表演,使农家乐旅游更具特色、服务更上档次。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景区的升级改造和红军大道、苏维埃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的建成,引导沿线和景区景点周边群众洗脚上岸,从事餐饮、宾馆、摄影、工艺品销售等行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瑞金市万余群众端上了“红饭碗”,从事与旅游有关的经营和生产。红火的红色旅游产业,使沙洲坝镇洁源村许多村民找到了致富路。今年5月,他们充分利用临近城区、沙洲坝旅游景区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主动加入到洁源村大棚专业合作社,发展220亩集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家餐饮和民俗表演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集采摘、观光垂钓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建起来,客家歌舞团建起来,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对未来的发展,洁源村村民曾小生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据了解,这个项目全面启动后,村民除了可以参与合作社的分红及获得土地租金外,还可以在产业基地务工,每天有不少的工资收入,可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