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职业教育:未来路更长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华坚科技职业学校以华坚国际鞋城为依托,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活学实用、培养专才”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资料图片) 张叶 记者张惠婷 摄

 

    □记者张惠婷

    职业教育在我市已经有20多年发展历程。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推动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一边是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一边是高级技工在人才市场上紧俏,但人们传统印象中对于上职校不体面、收入低的看法仍难以改变,职业教育为何吸引力不够?如何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对接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社会吸引力不够

    传统观念待转变

    记者日前从市高招办了解到,今年我市10余万中考考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志愿填报了普通高中,将职校定为首选的学生依然很少。在多数家长和考生看来,读高中上大学才有出路,读职校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普通高中报名热、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局面缘来已久,“这和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校长陈林告诉记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人重知识轻技能,成绩优秀的学生主观上不愿进职校就读,职校招生被迫降低门槛,所招生源素质良莠不齐,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设置学历门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没有很好显现。

    此外,由于我市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基础教育,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在赣州农校,一半以上的办公、教学、师生住宿场所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部分专业甚至仍在使用八十年代的教学实验设备。

    如此种种,都使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仍然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事实上,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用人需求日益凸显。据了解,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每年需要招收的一线生产人员近4000多名,其中能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量占总需求的40%,但每年招收的经过职业学校培训的员工只有800多名,所占比例不到20%。企业对技术人才求贤若渴,未来职业教育吃香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办学已初具规模,有职业学校77所,在校学生12余万人,办学规模显著扩大,教学能力明显增强。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持。政府应该同时办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吕国和表示。

    2

    专业设置“千校一面” 对接产业需多些推力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目前我市各职业学校共开设了32类136个专业,涵盖三大产业大部分行业,其中机电、模具制造、电子电工等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成为我市乃至省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蓝领”。

    但由于我市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工作由多个部门管理和参与,专业设置无法从宏观上加以控制,造成被动和盲目,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千校一面”,以就业率为标准,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不强。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需求,又作用于产业递进,必须对接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深层次改造和整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市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何昌洪表示。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以更长远的眼光关注新兴产业的形成,并快速做出反应。据了解,为适应我市发展稀土、钨等精深加工产业的需要,赣州技师学院准备新开设化学分析等专业。赣州卫校也紧追我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脚步,新学期有中药、制药技术两个专业“进场”。

    “不断更新特色品牌专业,不仅能为我市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还能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赣州技师学院副院长谢尉民说。

    要建立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的推力至关重要。去年7月出台的《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建立由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赣州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加强专业设置调控,“这将有效消除人才培养和实际产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保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前瞻性,有目的地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吕国和说。

    3

    学校热企业冷 校企合作盼水乳交融

    我市是全省校企合作试点城市,现有44所中等职业学校与21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391个,“订单”培养学生逐年增加。

    但必须看到,由于本地企业工资标准偏低,“我市每年都有大量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外流到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在本地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江西育才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余力表示。

    本地企业与职业学校牵手为何热情不高?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目前我市校企合作还处于“订单”培养的浅层次,校方往往只满足于学生就业率百分比的提高,把“订单”当成招生宣传的招牌,而企业更多是出于低成本劳动用工的动机。双方的关系是“我下单,你培养,你送人,我用工”,企业紧密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学校也未能有效地把企业真实的实践工作环境与教学全方位融合。

    记者从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获悉,去年6月,我市出台全省首个校企合作操作性文件,引导一批职业学校与有技能人才需求的重点企业对接合作,一年来,通过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元化培养方式,已按计划培养对接各类技能人才7100多人,有效缓解了园区企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用工需求。

    华坚科技职业学校是我市18所校企合作重点学校之一。该校办公室主任杨荫向记者介绍,学校由华坚国际鞋城创办,打破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顶岗实习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实施在校三年全程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企业成立校企部,学校设立实训处,共同负责上线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管理,真正做到“入学即就业,专业即岗位,毕业就上班”,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赢。

    “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其创办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使校企合作真正水乳交融。”陈林表示。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