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客家旅游 >> 正文内容

石城灯彩走进央视晚会的背后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节目录制现场,灯彩爱好者在表演灯彩节目《丰收锣鼓》。

 

    “丰收的锣鼓哟,一年比一年响;丰收的歌声哟,传遍四方……”9月19日,一场融灯、歌、舞、戏于一体的石城客家灯彩《丰收锣鼓》,通过时空连线精彩亮相“梅州月·中华情”央视中秋文艺晚会,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赞赏。那一段段独具特色的灯彩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那一股股浓郁的乡土风情,触动了客家儿女心中的情弦。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石城灯彩缘何独被央视“相中”,走进央视中秋文艺晚会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客家石城,探究背后的原因。

    □特约记者赖於艳 邱有平 文/图

    精神家园的守望

    石城灯彩最早起源于南唐时期,是中原汉人南迁时,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形成的一种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于一体的民间客家灯彩艺术,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由于在石城客家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所以灯彩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风俗。

    龙岗乡龙岗村农民赖广东,自19岁开始组织群众表演龙灯以来,32年从未中断。每年年前,他就和妻子一家人赶制龙灯、秆龙灯、茶篮灯等多种灯彩道具,为灯彩表演者提供道具。每年正月,赖广东还担起灯队“龙头”,组织当地百姓组成龙灯队,挨家挨户上门表演,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石城灯彩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文化活动,过年过节少了灯彩就好比少了一道主菜一样。”赖广东说。

    和赖广东一样,今年76岁高龄的黄运兴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灯彩活动。虽然年事已高,但黄运兴总是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制作灯彩,不断向年轻人传授灯彩技艺,并且参加各项灯彩活动的编排演练。黄运兴说,他对灯彩的坚守源自对灯彩的热爱,在有生之年,他会一直将灯彩传承下去。

    在石城,除了赖广东和黄运兴外,灯彩的喜爱者和守望者不计其数,是他们撑起了石城灯彩起航的“甲板”。

    千年文化的传承

    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特别是受流行音乐、快餐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年轻人,逐渐降低了对石城灯彩的兴趣,甚至面临灯彩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

    传承断链,如何连接?该县迅速聚集了一批灯彩爱好者,成立县灯彩发展保护中心,对石城灯彩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并编撰出版了《石城灯彩》一书,详细介绍了30多种灯彩的历史渊源、灯歌灯调、舞蹈动作等内容,使石城灯彩的传承有了一个标准范本。同时,该县公开评选出一批音乐类、编导类、灯具制作类等灯彩传承人,并邀请省、市文艺专家对灯彩表演、服装、乐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使石城灯彩得到系统的挖掘整理与科学的保护开发。该县每年还举办全县性的灯彩会演、踩街、巡演等大型表演活动,向游客展现石城灯彩的艺术魅力,浓厚灯彩艺术氛围。

    为了让灯彩传承后继有人,该县根据学生特点编撰了《客家灯彩艺术之光》校本教材,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灯彩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学习灯彩知识、灯具制作技艺及表演技能,为石城灯彩的传承奠定基础。

    艺术光辉的绽放

    通过挖掘和传承,石城灯彩逐渐走出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然而,如何提升石城灯彩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让这一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辉,成为石城县的一个新课题。

    该县在灯彩音乐创作上大胆创新,先后吸收了《春景天》《斑鸠调》《打鞋底》等赣南采茶歌曲,并将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入灯彩表演;乐器使用上,重点用好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同时适当加入打击乐;造型上,既有通过描摹细腻的图案和夸张的装饰体现,又有能分能合、能大能小的灯具组合变化;舞蹈上,既保留古老的舞步,又有机融入现代舞蹈步伐……创新激活了“一池春水”。现在的石城灯彩节目,既保持了浓浓的客家特色,又赋予了强烈的现代气息,老少皆宜,人人喜爱,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爱。

    如今,一批批石城灯彩精品逐渐走上大型舞台,走进艺术殿堂。石城灯彩火了,名气大了,该县顺势而动,着力唱响灯彩文化品牌。县里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了一批宣传灯彩的旅游折页、手提袋、明信片等宣传品;在国道、高速公路口和旅游景点立起了醒目的宣传牌;组织制作了一批灯彩旅游产品,搭建旅游春风传播灯彩文化,不断提高石城灯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石城灯彩艺术迅速成为省内外媒体的聚集点:2011年,中央4套《快乐汉语》栏目组到石城拍摄灯彩节目;2012年,中央4套《客家足迹行》节目摄制组在石城拍摄灯彩;2013年,央视中秋文艺晚会时空连线石城灯彩……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