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特别是对并不完善的市场主体和法律层面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要做的是要保障信息充分的公开与透明。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与机会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需要真实的信息公开给投资者参考,进而体现其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变化。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涉及的利益方较为广泛,而如何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议指出,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笔者研究发现,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历史运行与现实背景来看,认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上市交易成功的关键为信息的充分公开,其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将是决定信贷资产证券化运行的最为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使这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预计今后仍将稳定,在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在此基础上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进行发行的过程。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来看,美国在此方面规模与运行规范度较强,这来自于市场主体的相对规范与评级机构的完善与独立,2012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22545亿美元。
从我国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来看,可谓是一波三折,2005年至2008年底,共11家境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7单、总计667.83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后,试点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继续试点,共6家金融机构发行了6单、总计228.5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随着银行理财、证券资产管理、信托理财等业务的突飞猛进,可以说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可谓要求强烈。
据普益财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同比增加25.84%,发行规模达24.71万亿元,同比增长45.44%。可谓是规模日益庞大,并成为各大银行与信托合作的主要业务之一。规模日益增大的背景中,许多企业的应收款、地产信托产品及花样繁多的各类重组资产池,被以理财产品的形式推介给了投资者,而要实现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没有一个交易认可且规模度较高的出口,其很难实现,况且影子银行所形成的理财产品风险累积之大。
研究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的正常体现,但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特别是对并不完善的市场主体和法律层面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要做的是要保障信息充分的公开与透明。众所周知,资产证券化主要市场主体包括:发起人、SPV、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服务商、投资人和其他服务机构等组成。从美国市场来看,信用评级机构独立且具有信息中介的作用,投资者可以得到较为完善的参考,比如标准普尔(Standard&Poor)、穆迪(Moody)、惠誉(Fitch)、达夫菲尔普斯(D&P),这些机构的独立性甚至可以调降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等;反观国内信用机构独立性相对为弱,其历史评级中也总是评级优良者多,几乎很少出现垃圾债评级,这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是不正常的,其所传递的信息难以真正使投资者认可或仍有待于提高。
从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来看,主要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财政部于2005年5月16日公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3年3月15日公布;《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3年4月22日公布等,但随着时间的演变,一些理财产品如以企业应收款等形式存在的产品,需要真实与准确的市场信息来完善,因此这要求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未来运行中要对市场主体参与者,特别是其信息的准确性给予及时、完整的公开,只有这样,其交易的产品才能更大程度上保护投资人利益。
总体而言,将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行上市,符合证券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但如何保持优质或其产品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则需要将市场主体信息充分的公开,这不仅关系到市场的健康运行,更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历史表明,任何资产投资品均有风险,如法律与交易制度健全的美国市场,其房地产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其带给投资人的巨大亏损等,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与机会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需要真实的信息公开给投资者参考,进而体现其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变化。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涉及的利益方较为广泛,而如何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