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2日
记者从两大石油集团了解到,针对目前国内柴油市场偏紧的形势,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柴油资源的市场供应。11月份两大公司通过要求下属炼厂采取满负荷安排原油加工量、优化加工方案等手段增加柴油产出。易贸资讯的信息显示,四季度国内柴油供应理论上将优于三季度,从整体上看,受原油价格高位、机构惜售等因素影响,预计柴油供应紧张局面真正缓解可能要等到年底。
据息旺能源的分析报告指出,11月下旬调价窗口将再度打开,如果调价兑现,再加上炼厂增产的资源配置到位,预计市场流通的资源量将有较为明显的加大,供应紧张局面将得到一些缓解,反之停批、控销的局面或将持续。不过,要想柴油供应完全宽松,或许要等到今年年底或明年1月。
中石化满负荷运转加工柴油
“现在领导全下到一线,去慰问一线员工,给炼厂工人和加油站工人送吃的,全都玩了命地加工柴油。”中石化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记者了解到,11月份两大公司通过下属炼厂采取满负荷安排原油加工量、优化加工方案等手段增加柴油产出。华南的中石化炼厂11月份增产柴油14.3万吨。市场人士预计,11月份全国主营炼厂柴油增产规模有望达到60万吨。其中,中石化旗下炼厂原油计划加工量合计约1740万-1750万吨,日加工负荷达到58万吨,环比增加1%。中石油旗下炼厂原油计划加工总量约1200万-1210万吨,日加工负荷达到40.3万吨,环比增加2.1%,创历史最高纪录。
另外,中石化11月份也将大规模进口20万吨柴油。中石化燕山石化紧急开启了一套已停运半年的加工能力250万吨/年的蒸馏装置,已于11月6日产出合格柴油,并通过流程调整、优化操作多产柴油,目前装置开车后整体运行情况平稳,将以每月5万吨柴油的能力增量供应市场。中石化镇海炼化认真组织落实总部增产柴油部署,安排增加3万吨原油加工量,全月原油加工计划由177万吨提高到180万吨,安排三套常减压装置满负荷运行,计划通过增加原油加工量增产柴油1万吨。
国内柴油库存持续低水平
据专业机构息旺能源预计,截至10月末,中国国内柴油库存连续五个月下挫,累计跌幅达到26%。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呈现柴油紧张局面,两大石油公司在各地的加油站普遍停批或严格控销。截至11月4日,全国柴油批发均价达7634元/吨,较9月初大幅上升818元/吨,高出全国零售均价154元/吨,批零“倒挂”现象继续恶化。 不过,目前的柴油批发价在不少柴油紧缺地区基本“有价无市”。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便两大集团公司日夜生产柴油,短期内国内柴油荒的格局不会有实质性改变。目前,各地销售公司主要以低库存运作居多,加上前期资源紧张已令多数地区库存处于警戒水平,各地普遍表示资源到货情况并不理想,且主营外采困难,市场补充资源到货受阻。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后期资源配置大幅增加,也主要是用来补充客户库存,兑现前期提单,且后期还存在一个补充自身正常库存的过程。
另外,据市场消息人士透露,9-11月份两大公司从成品油国家战略储备库内紧急抽调资源供应市场,这批资源连同近期缺口量将会在资源缓解后追加入库。 预计短期内两大公司库存大幅回升的可能很小。
大量进口成品油不可行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今年1-9月中国累计出口成品油2102.4万吨,与去年同期累计出口1704万吨成品油相比,上涨了23.4%;出口金额约134.3亿美元,同比飙涨了71.5%。1-9月累计进口成品油2668万吨,同比减少7.7%;同比成品油采购成本上涨了27%,约为157.6亿美元。1-9月累计进口原油1.8116亿吨,比去年同期多支出约424.2亿美元,采购成本大幅攀升了72.3%。
记者咨询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在现有国际油价不断攀高的情况下,短期内大幅进口成品油的操作性和可能性很小,因此,当前柴油紧缺状况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成品油价格调价预期放大
记者了解到,当前柴油荒蔓延各地之时,正值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高。国内柴油市场的调价预期也不断加重,买家囤货、卖家惜售心理浓厚。易贸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26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为 83.66元/桶,11月8日收于88.19美元/桶,上涨5.4%。11月8日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又已升至2.68%的水平,若后期国际油价持续走高,预计本月下旬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再度打开。
此外,炼厂的突然事故也是柴油是否能顺利保证生产的关键因素所在。如早前延安炼油厂和大连新港码头油库“7·16”爆炸事故现场再次发生火灾等事故也相应减少了市场资源的正常投放。一些地区为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采取的“拉闸限电”措施对山东地方炼厂的影响仍然存在。目前山东各地地炼也普遍库存偏低,地炼柴油出厂价格仍然涨势未停。(记者 杨青)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