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程实:为什么危机阴霾又至?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所谓”老生常谈“,都是正确的废话,而人们往往只有在后悔不迭的时候,才发现这些正确的废话总是包含着惊人的先见之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危机治理最有名的”老生常谈”莫过于“平衡说“了,几乎在每场危机论坛、每个政要讲话中,都能找到“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失衡”、或“走出危机需要全球经济再平衡”之类的论调。但自2013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陷入新一轮局部危机以来,反而很少有人提及平衡论了,直到2013年8月29日,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董事长罗奇(Stephen Roach)再次发出警告:” 我们可能处于下一场全球危机的早期阶段“,因为“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笔者以为,罗奇又一次切中要害。之所以危机阴霾又至,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的“再平衡”之路几乎毫无建树。危机演化5年之后,全球经济失衡情况不仅未见改善,反而愈发严峻。

  口说无凭,数据有证。笔者利用IMF数据库进行最多187个国家的数据比较,结果令人扼腕,但就论证失衡事实而言,非常有力:首先,全球经济的贸易失衡有所恶化。在罗奇看来,印度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近来发生危机,本质上是由于QE退出预期使其失衡发展模式迅速走向崩溃,“巨额经常账户赤字是一个入不敷出经济体陷入危机前的典型症状,而此时唯一维持经济增长的方式,就是从国外借入盈余储蓄”,QE曾带来过多少慰藉,QE退出就会引致多少伤害。贸易失衡不仅是少数东南亚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危机前的2007年,186个国家里,有41个国家经常账户赤字率高于10%,101个国家高于3%,121个国家高于0;2013年,同样186个国家里,有44个国家经常账户赤字率高于10%,101个国家高于3%,126个国家高于0。一目了然的是,全球经济躺在上一次错误的坟墓上,却并未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很多所谓的内生增长模式依旧只是口号,始终缺乏付诸努力的真正行动。

  其次,全球经济的财政失衡也未见改善。财政失衡既是透支增长模式最直观的表现,也是债务风险长期存在并不断恶化的根源。危机前的2007年,全球187个有统计数据的国家里,有5个国家财政赤字率超过10%,3个国家超过3%国际警戒线,99个国家高于0;2013年,同样的187个国家里,有8个国家财政赤字率超过10%,79个国家超过3%,148个国家高于0。财政失衡有如星星之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渐成燎原之势。2007年,99个财政赤字国家的平均赤字率为3.3%;2013年,148个财政赤字国家的平均赤字率为4.07%,从全球角度看,财政失衡更趋严重。

  此外,全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也渐趋下降。表面上,危机过程里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低速调整,两大经济阵营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全球经济的内在结构似乎在渐趋平衡;但骨子里,所谓的两大阵营只是“概念”上的集合,并不具有内在的政策统一性和行动协调性,只有每一个主权国家才是构成全球经济躯干的生命原子,而从原子分布角度看,全球经济内在结构更趋分散,松垮的肌肉群组成了脆弱又不健康的浮肿躯体。危机前的2007年,全球有统计数据的185个国家,经济增速最高为60.19%,最低为-39.5%,最大差距为99.69个百分点;2012年,同样的185个国家,经济增速最高为104.48%,最低为-52.98%,最大差距为157.46个百分点,最强最弱的两极分化正在拉大。2007年,185个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为5.96%,标准差为3.99%;2012年,同样185个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为3.54%,标准差为9.15%,全球经济增速正在下滑,但构成原子的状况分布却更趋离散,所谓的协同复苏只是一个外表光鲜、内在差异极大的分化过程。

  总之,从数据看趋势,全球经济5年多的危机治理带有太多“口是心非”的成分,尽管人人都在畅言以平衡抗危机、以平衡换复苏、以平衡促发展,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在促进全球经济平衡性上做出过有效努力。而失衡的持续,必将伴随着危机的一再反复,这恰是我们现在就能看到的危机历史、危机现状和危机未来。为什么所谓“全球经济再平衡”只是愿景,未成趋势?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再平衡”是全球经济的公共产品,在复苏艰难、贸易萎缩、全球化倒退的当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这种公共产品的稀缺。换句话说,所谓危机再至,金融海啸再起,有再多理由,都是命里注定的“共有地悲剧”。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经济学者)

分享:

来源:证券时报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