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编者的话:
日前,《赣州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准,我市低碳城市发展蓝图正式展开。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本期《工业周刊》围绕循环经济这一主题,从我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企业个案及外地典型经验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广大读者对循环经济有更深了解。
近日,工人正在上犹县沿湖玻纤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该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今年新上一条废丝回炉生产线,可回收利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玻纤废丝,每年可处理七千吨废丝,相当于节省原料玻璃球约八千四百吨,同时减少七千吨工业废物的排放。张鸣 记者张惠婷 摄
赣州工业转型升级进行时
秸秆、木屑、粉煤灰常常被当作垃圾丢掉或烧掉,产生大量碳排放。而在全南县圣保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这些废弃料被加工成各种新型材料,回到消费市场。由这些新型材料制造的木门,品质好又环保,在广东、海南等地十分畅销。
从废料到家具,是我市循环经济领域的浪花一朵。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初步构筑了“企业内循环、产业间循环、园区里循环”的循环经济格局。在一条条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污染严重的废物转了一圈成了宝贝;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受益。
变废为宝的企业行动
一家玻璃纤维企业,在拉丝过程中产生的废丝将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令人担忧。但在上犹县沿湖玻纤有限公司,这种担忧显得有些多余。在该公司,玻纤废丝不再因为无法降解而被大量土地填埋,它们一起进入今年公司新上的废丝回炉生产线,接受精选、粉碎、强磁分离、净化、回炉熔化等程序的处理,除少量物质残留在炉内,高达95%的成分可被回收,成为新玻纤的原料。
废丝回炉生产线由沿湖玻纤投资2500万元打造,每年可处理7000吨废丝,相当于节省原料玻璃球约8400吨,同时减少7000吨工业废物的排放,循环经济的意义由此可见。
在我市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随着企业的规模化成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和副成品,变废为宝的各种尝试逐渐展开。许多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产品,使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以新的形态流回生产制造环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走进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厂区,尽管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氨气,厂区里却闻不到一丝氨气味道。借助独有的APT结晶氨尾气高效回收工艺,公司将所有氨气返回使用,做到零排放。公司还研发出APT结晶母液高效闭路循环技术,率先在我国钨冶炼中实现绿色生产。
目前,我市已有11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8家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对这些试点企业,我市在安排国家、省和市循环经济、节能技改、节能奖励、清洁生产、环保等专项资金时给予倾斜,并在信贷、金融配套服务、用地指标、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支持。
产业之间的循环接力
通过副产品、能源、废弃物和原材料的相互交换,不仅在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也结成了唇齿相依、梯级接续的循环经济链条。
三友、鑫磊、齐飞是定南县鑫磊集团旗下的3家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别主攻稀土冶炼、深加工和废料回收产业。三者互相接力——三友从稀土中提炼出的钕等金属,直接供给鑫磊作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的原料;鑫磊在钕铁硼永磁生产中产生的废料,由齐飞采用盐酸优溶法进行回收;齐飞从钕铁硼废料中萃取的稀土元素,又供给三友进行稀土金属冶炼。由此,稀土资源实现较大限度的集约利用。
将一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投入或原料,不断延长整个产业链,是驱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瞄准这种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我市精心谋划实施了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强、衔接紧密的重大项目。在2013年江西省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中,我市有16个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入选,涉及废旧硬质合金综合利用、利用尾矿生产建筑陶瓷等多个方面。
在绿色崛起的战略视角下,循环经济也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大批附加价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循环经济类项目上马,我市稀土、钨等矿产资源产业正在向精深加工、高端开发方向转型发展。
目前,全国70%以上的稀土废弃物在我市加工处理,我市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稀土和钨生产加工基地、全省铜铝等有色金属加工的重要基地。
绿色发展的园区作为
总投资10亿元的南康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里,每天都是热闹的施工景象,开源矿业、罗边玻纤等一批循环经济类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目前第一批通过项目评审的入园项目有13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一个新的项目竣工后,又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料,吸引新企业入驻。到2015年,园区可吸纳有色金属、稀土及其配套企业6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300亿元。
以园区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将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共有、相关企业共联、有效资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的生态网络,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萌生出新的特色循环产业集群。
在赣州市水西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各电镀企业的生产废水全部收集到赣州中联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废水处理中心,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废水成为可以养鱼的中水,供这些企业回收利用,真正达到零排放。
这种场景在我市工业园区比比皆是。不少园区通过循环化、生态化改造,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我市1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2个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6个被纳入省级生态试点园区。
为了保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项目入园要过“绿色门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项目一律不上。针对地处水源区的上犹、崇义、石城等县,我市还通过实行“飞地工业园”模式,将这些县有一定污染的企业迁入指定园区,集中处理污染源。
破解“循环不经济”困局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处在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激励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规模较小、产业科技支撑较弱的现状普遍存在,且短期内不一定能马上显现出经济效益。有的企业比如华瑞微晶玻璃,虽然引进了较先进的循环技术和设备,但后续生产资金普遍紧缺,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何破解这种“循环不经济”现象,使循环经济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这一话题的市政协委员刘尧华。
刘尧华认为,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生产成本费用较普通企业高,政府必须发挥引导、激励作用,调动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尽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长远规划和实施细则,强化循环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经济手段,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对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和扶持。
除政策扶植外,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循环经济成本同样重要。刘尧华说,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促进资源节约潜力向节约能力和节约效益转化,从而达到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目前,我市一些工业园区的分布和功能区划分还不尽合理,重污染企业与低污染企业混杂其中,增加了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难度。对此,刘尧华表示,我市应按照发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功能化的要求对工业园区进行优化布局,有目的地引进产业链条中的空缺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提高产业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张鸣 廖泉林 王庭燕 记者张惠婷)
相关链接
何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
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