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新网 作者:胡舒立 凌华薇 王申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1日
除非是出席公开活动,56岁的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习惯身着便装。
7月26日下午,北京金融大街,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保监会)办公楼的20层,项俊波穿着西装拍照完毕后,马上摘掉领带、换上一件深色夹克,接受财新传媒的独家专访。他确认,这就是他2010年7月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所穿的那件。那次是在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前夜。
作为一名金融监管者,项俊波的经历色彩斑斓。他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写过电视剧剧本,干过20年审计。从审计署转到央行,项俊波的最近十年在金融业度过,从负责上海总部筹建的央行副行长,到推动农行改制上市的董事长,再到保监会的最高层。2011年10月,当项俊波得知自己将出任保监会主席一职时,坦言“确实也没想到会来干保险”。
对项俊波来说,在国家审计署工作20年,官至副审计长,对监管者的角色并不陌生,但这次从银行业转到保险业,行业跨度较大。
2011年10月,三大金融监管机关换任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现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提了要求:尚福林任银监会主席,给一个月时间熟悉银行业情况;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给一个半月时间熟悉证券业情况;项俊波任保监会主席,可以给两个月时间来熟悉保险业情况。
结果,两个月不够。“一调研就是半年多。”项俊波说。
此时,中国保险业十多年的高歌猛进已告结束——年度保费增速由20%多降到个位数;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低于社会平均回报;保险公司约三分之一的销售依赖银行渠道……何去何从?十字路口。
到保监会后,项俊波争取到财政部门支持,推动颁布《农业保险条例》。农业保险发展加速,201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40亿元,成为国内财险市场的第三大险种,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
接下来连续推出的改革,啃的是保险业的硬骨头,其中既有顺应时势、最后突破,促成14年管制放松的价格改革,如普通人身险的费率市场化;也有给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大松绑,激活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的13项政策;更有为建设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布局,制定更市场化的监管标准。
此外,还包括一项外界不容易注意到的变化:保监会主动削权,对保险监管重新定位,为日后放松管制、以市场化手段加强监管的大方向铺路。
保监会成立15年,对保险行业一直管得比较紧,紧到有时超出了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曾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保险总公司”,意指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父爱主义”。一方面,在对风险严防死守的同时,也捆住了保险公司的手脚,保险资产收益一直在低位徘徊,逐渐失去了对投资者、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待业内风险事件,监管部门也很难完全从监管者的角度严格执法,对待业内呼声渐高的市场化改革,更是常常因为存在反对意见就有所反复。
“家长打自己的孩子下不去重手,即使犯了错也觉得是好的,这是护犊子的本能。”项俊波说。
来到保监会后,项俊波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将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行政管理权,从保监会剥离出去。
此前,这四家国有保险公司的组织关系及人事权一直由保监会代管。2012年初,这四家公司参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升格为副部级单位,组织关系及人事权移至中组部。
“有人说项俊波傻啊,一来就砍掉自己的权力。(但)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项俊波说,“因为这样定位更明确,监管者就是监管者。”
谈到下一步改革,项俊波说,“当前,市场化改革既要克服市场化不够、市场活力不足的痼疾,又要克服市场化过度、市场规则缺失的缺陷,循序渐进地往前推。”
角色转换
发现几大问题:监管层定位不清晰;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管得过严过细过死;亟需启动寿险费率改革;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很大
财新记者:你这次从国有银行董事长到保险业监管者的跨越,有何不同感受?
项俊波:当时我到人行和农行的时候,提出要“跳出银行看银行”。到了保监会以后,我也提出要“跳出保险看保险”。保险不只是卖保险,不能只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放眼经济发展的大局,找准保险的定位,才能找到感觉。
保险业和银行业的差别很大,保险是雪中送炭,银行是锦上添花。保险业有商业的逐利性,但是和银行相比明显不同。保险业无论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老百姓,其保障功能是其他行业、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
以前在农业银行,是被监管的角色,思路就是做任何决策、干任何事,都要对党和国家负责,经得起有关部门的检查。我到保监会之后,首先强调“为民监管”,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次是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为保险业的自主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财新记者:你就任以来,去了哪些地方调研?各有什么收获?
项俊波:首先去了南方的广东、深圳,因为当地的保险市场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改革探索有经验,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也相对早发先发。接着去了四川、陕西、西藏、吉林、黑龙江、上海等地区。调研中发现了几大问题:一是监管与部分保险公司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造成监管层定位不清晰;二是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管得过严过细过死;三是寿险市场发展阻力大,亟需启动寿险费率改革;四是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很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对保险的需求,推行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制度,我对保险业参与江苏江阴、广东湛江的农村医疗情况开展了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多少费用。“大病保险”有望在2015年实现全国基本覆盖,农民只需每年多交几十块钱保费,有大病住院就可能多报销10多万元,这对农民是很大的医疗保障。
除了现场调研,我们还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主题,如服务民生、消费者、中小企业、“三农”等问题,召开多次座谈会。
财新记者:你到任后,保监会推出的改革措施较密集,看来基层调研提供了很重要的需求分析。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项俊波:第一个阶段经过调研,先初步了解情况,摸清问题。
第二个阶段就是将发现的问题深化、总结、提炼,找准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主要桎梏是什么。到了2012年五六月份,差不多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
第三个阶段就是拿出解决方案。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保监会开始推出各项改革方案。2012年4月,保监会启动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并于2013年5月发布了改革的整体框架。2012年8月,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2012年9月,推出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列举多项支持农业保险的措施。
2012年6月,征求行业对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的意见,2012年下半年陆续出台了13项保险资金投资新政策,给保险投资松绑。2012年下半年,启动寿险费率改革;2013年7月17日,国务院同意了相关方案;2013年8月5日,正式实施。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