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袁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
编者按:中国金融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巨大改革空间。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已露疲态,深化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未来,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举措,需要加以持续推进,为经济转型助力。
新一轮改革已经起步。在此背景下,“2013中国金融改革高峰论坛”近日在苏州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和业内资深人士围绕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等热点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金融改革高峰论坛”近日在苏州举行,上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在论坛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要成功地实现战略转型,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层面就必须回归常识,建立以市场为本的哲学,推进以市场为本的改革,重新构造资本市场的治理架构和微观基础。中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是市场化,并实现法制化的配套制度建设。
“钱荒”实乃实体经济资金沉淀
“关于钱荒,市场上有很多误读和错误的解释,钱荒并非钱未进入实体经济。”胡汝银在探讨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时谈到,“之所以出现钱荒,且实体经济运转不过来,最关键的问题是,实体经济扩张过度,很多行业投资过度,产能严重过剩,这样资金沉淀下去后,无法周转,所以,盘活货币存量已成为中国新一届政府致力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其前提是要盘活中国经济整盘棋,包括进行一系列政府与经济体制的改革。”
由此,他认为,中国货币增速居高不下而实体经济疲软乏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困境。要解开这个困境,包括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破产退出、国退民进、加强债务硬约束等等大动作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导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债务负担积聚甚至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以及地方融资平台投资效益低下。据估算,2012年,中国产能利用率为57.8%。而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达到72%~74%才是最合适经济发展的。这表明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过度的货币供应将导致严重的宏观经济失衡、过度投资、资产泡沫、价格总水平上涨、巨大的经济波动和金融波动。
胡汝银表示,整个经济体内隐藏着巨额的存量债务,导致借新还旧成为普遍现象,这是货币有效性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不产生效益或效益低下的存量债务,如黑洞一般,吞噬并沉淀着新增货币。除了借新还旧之外,115万亿元的非金融部门债务一年的利息为6万亿元以上,也消耗了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可观部分。
改革核心是证券产品供给自由化
胡汝银指出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逻辑。他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全面发展和创新,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场内基础证券市场;要实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确保价格的适当性,这就应实现供求均衡,确保供求制度的适当性。首先需要确保政府和监管机构定位及其行为的适当性,政府和监管机构归位尽责,将市场职能归还给市场,同时将政府和监管机构从繁重的日常微观行政控制及相应的巨大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而市场化改革核心内容乃证券产品供给自由化,包括股票和债券发行放开,资本市场场内衍生品创新放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在改革中,应加快放松存款利率行政管制的步伐,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健全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并培育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及股票市场改革时,胡汝银说,“股票及公司债发行严重抑制导致中国证券业和直接融资落后。股价总水平长期偏高的根本原因,是行政管制过度导致证券发行和股票市场供给相对不足和成为卖方市场(股票发行排队过长和申购极度活跃为其重要标志之一),股票发行市场无法出清,刺激市场长期投机过度。”胡汝银提出,应尽快取消首次公开发行(IPO)管制,恢复正常IPO。
他直言不讳道,需要尽快建立一个以市场为本的、成熟的现代资本市场运作模式。放松管制,推进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运作机制与国际规范接轨,推进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去行政化和专业分工深化。放松对一级市场上股票供给的行政抑制,包括推进发行上市机制转轨,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着力发展一个发达的场内(交易所)基础证券(股票和债券)市场,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主体的主动行动和恰当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构建资本市场的创新机制,避免微观金融创新的政商不分和过度管制。推进法律与监管机制改革,构造健全的法治秩序。
此外,胡汝银还指出,支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改革与发展,同时,应将上交所打造为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一站式全球金融资产配置平台,促进资本市场国际化。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