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张敏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每经记者 张敏 发自北京
第四季度,北京将迎来今年最大规模的供地潮。
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信息,今年最后三个月,北京计划将50宗地块推向市场,其中涉及居住性质的土地为45宗,供应面积为746公顷,超过今年前三季度住宅用地供应面积的总和。
业界分析认为,土地集中供应将影响市场预期,或直接带动楼市下调。按照北京市今年的土地供应计划,即使上述土地全部按期推向市场,今年北京也仅能完成住宅用地供应1451公顷,不足全年计划的六成。
昨日 (10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问题致电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但对方一直未予接听。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今年9月初,广州、深圳、杭州、成都、重庆等一些重点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面积尚不足全年计划的一半。年初各地制定的供地任务,正面临难以完成的困境。
计划包括多个保障房地块
郊区将继续成为北京土地争夺的主战场。根据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信息,在这50宗地块中,有43宗位于郊区县,主要分布在通州、大兴、房山、顺义等地。
尽管如此,但这些地块多位于昌平线、15号线、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等地铁新线附近,按照计划,这5条新线都将在年内通车。
同时,50宗地块中还包括数个保障房地块。其中昌平区南邵镇将建设10万多平方米的限价房项目,怀柔区北房镇将建11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昌平区崔村镇的地块也将配建限价房。
公开资料显示,这50宗土地的总面积为785公顷,其中,涉及居住性质的土地为45宗,供应面积为746公顷。截至昨日,今年北京公开出让的含住宅性质的土地仅有40宗,合计为705公顷。
有分析认为,如果这50宗土地能够集中上市,将有助于通过短时间内增大供应的方式,改变购房人的预期,有效抑制明年房价上涨。
北京中原地产三级研究总监张大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45宗住宅用地的规划建筑面积共855.05万平方米,可至少供应住宅8.5万套。按照今年第三季度北京月均6952套的成交量计算,这些面积建成后,可供北京市场销售12个月。
实际供应成疑
按照公开数据计算,截至昨日,北京市住宅用地供应量仅相当于全年计划的28.2%。即便这45宗地块能按期推向市场,今年北京也仅能供应住宅用地1451公顷,尚不足计划的六成。
年初,北京市国土局宣布,今年北京土地市场住宅用地的计划供应总量为2500公顷。其中,各类政策房供地面积不少于全年住宅供地面积的50%,另一半为商品房用地。
此前,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市场交易部部长雷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北京市有不少土地供应并未通过土地公开市场,而是以划拨等其他方式实现供应。但因相关数据没有公开,仍遭到广泛质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惯例,第四季度往往是供地热季。但由于今年北京市的土地出让收入颇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供地的积极性。因此,上述土地能否按计划供应,目前还是未知数。
根据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信息,截至10月14日,北京市今年供应土地179宗,实现土地成交价款867.6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6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记者还发现,早在今年初,上述50宗土地的多数就被列入今年的供地计划中,入市时间主要集中在今年二、三季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期入市,近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才调整其入市时间。
多城市供地计划完成不理想
事实上,供地计划告急的城市,远不止北京一个。
根据中原地产的监测数据,截至今年9月9日,广州市今年供应商品住宅用地仅完成全年计划的18%;深圳市供应商品住宅土地仅完成计划的33%;杭州、成都、重庆仅完成全年计划的29%、30%和11%。
截至9月9日,在中原地产监测的11个重点城市中,仅有天津、武汉、长春3个二线城市超额完成了今年的供地计划。一线城市中,上海完成今年供地计划的74%,情况稍好。
相比之下,除广州、深圳、杭州外,多数城市的土地出让价款均接近或超过去年全年。中原地产的报告称,11个城市的土地供应量占去年全年的66%,而土地出让收入却达到去年同期的76%,地价上涨显著。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较少出现“地王”,但由于可供土地的日益稀缺,优质地块受到更热烈的追捧,从而推动个别城市平均地价上涨。
他表示,今年的供地计划数量较大,多数土地稀缺的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将难以完成供地任务。事实上,最近几年,包括北京在内的多数热点城市均未能完成当年的土地供应计划。
为加大房地产市场供应,今年初,各地曾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上报至国土部,不少城市的供地计划远大于往年。这也是国土部首次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编制住房用地计划的原因。国土部此前还表示,如果完不成计划,相应的批地指标会被缩减。
上述人士称,供地任务不能完成有多重原因,问责力度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应像保障房建设一样,在土地供应中对地方政府实施问责。他还认为,短时间内集中供地并不利于土地市场的稳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