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201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回顾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进入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金融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不断凸显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年初以来,针对经济运行继续出现下滑态势、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等实际情况,人民银行有效加强了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分析监测,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宏观调控收效明显。

  针对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就此进行分析和总结。专家们一致认为,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体现了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继续坚持稳健基调,通过合理的力度和节奏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涵义和特征。上半年,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外汇流入增加较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形势变化,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双向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在工具使用上,其主要特点是以“稳”为主,侧重于公开市场操作,去年货币政策操作中频频现身的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都未动用,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操作风格。

  第二,货币政策操作相对于经济运行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开年以来,经济态势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下滑态势,而货币政策操作上却并未出现市场预期的放松态势,整体体现出力度上较为谨慎、规模上控制适度的特点,不刺激、不激进。”连平表示,这是因为今年主要任务是“稳增长”而非“保增长”,同时存在坚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谨慎的货币政策操作力度一方面体现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防止再次出现大规模刺激计划的现象,有利于为经济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第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以短期、数量型工具为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指出:“观察人民银行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我们发现其偏好采用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来灵活调控,如正逆回购、SLO、央票、再贷款等工具,主要看中这些工具影响面小,比较适合适时调控的特点。而价格型工具如利率,偏长期性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等都没有启用。货币政策的这一操作特点比较符合经济转型期、重在维持市场稳定的阶段特点,凸显其工具使用的灵活性、针对性。”

  我们注意到,今年年初,人民银行宣布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同时,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

  1月22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有效发挥短期再贷款流动性供给功能的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充分认识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供给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短期再贷款作为解决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正常资金来源渠道,有效运用短期再贷款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

  一季度,人民银行及时公布了2013年度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参与机构名单,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操作效果。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进一步增强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第四,货币政策操作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紧密结合,有效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以及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等领域的支持,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具体看,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出台,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就业等民生工程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工作。

  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政策,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

  在坚持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发放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将支农再贷款的对象由现行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拓宽到设立在市区的上述四类机构,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同时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

  与此同时,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按照强化正向激励的原则,人民银行对全国累计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405亿元,其中,对达到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标准,以及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达到考核标准的县域法人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350亿元,激励农村信用社巩固前期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支持春耕备耕,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5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省(区)和支农再贷款需求旺盛的省(区)。

  第五,货币政策在传导和实施过程中注重预期引导。今年上半年以来,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不断加大,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中不断发挥预期引导作用,及时向社会传导货币政策意图,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面对今年6月20日前后市场发生结构性资金紧缺的状况,人民银行几天内连续表态,很好地向市场传达了其管理意向,达到了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来自农行的分析人士表示,这也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了借鉴。

  6月24日,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首次就近期市场资金短缺问题正式公开表明态度,有针对性地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但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客观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后,人民银行又表态,要求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认真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继续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

  “在管理层明确表态后,市场信心明显趋于稳定,各方猜测也不驱而散。这充分显示出加强预期引导的必要性,也显示出了有效沟通在熨平市场波动中的重要作用。货币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需要经过从人民银行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再到企业和居民的传导过程,未来可进一步增强政策透明度,更好地与市场沟通,继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到达公众’的环节。”周景彤表示。

  第六,宏观调控始终与深化金融改革紧密结合。“今年上半年,可谓是金融改革的酝酿期。尽管重大改革举措出台或发布的并不多,但市场和业界对市场化改革呼声和期待很高,各项金融改革的前期准备和蓄势工作也在悄然进行。”来自工行的业内人士称。

  上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开展与各地区的货币合作。3月7日,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续签了中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继续扩大。3月26日,又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继此前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后,4月10日,人民币开始对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此举被市场解读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又一重要步伐”。

  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今年以来,不断推进外债管理简政放权,建立以登记为重点的管理方式。同时,完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扩大RQFII机构和投资范围。

  “尽管存款保险制度至今尚未推出,但从各方反馈的信息看,今年以来,这项未来可以预见的改革正处于积极准备中,预计未来在实施方案经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形成共识后,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近日人民银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对于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举措,更是符合市场此前的普遍预期。可见,静待不发的上半年,正是金融改革的酝酿和预热期。”

  2013年上半年以来,面对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发展局势,我国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以其丰富的内涵进一步为“稳增长”和“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彰显了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如何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值得期许。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