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经济转型期的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表现出新旧风险交织出现的特征,比如产能过剩在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分布,地方融资平台的变相融资手段更为隐蔽多样等。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必须主动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信贷结构调整撬动产业结构调整,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从无锡尚德破产,到光伏这一新兴行业整体遭遇寒冬,从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到风电等部分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均表明了上半年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又是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一次全面性调整。相应地,在调结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必然从“隐性”转向“显性”,并在金融领域有所折射和反映,由此带来金融风险。
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要走出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发展老路,改变依靠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房地产市场调控,挤出虚拟经济泡沫,这意味着银行以往在“两高一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配置的部分信贷资产会进入一个风险暴露期。因此,强化系统性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成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金融风险暴露
银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265亿元,环比上升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环比上升0.01个百分点。业界普遍认为,部分重点行业的风险暴露是银行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比如,粗钢、水泥、玻璃等“两高一剩”行业,以往获得了银行的大量贷款,而且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贷款周期较长,虽然今年投资退潮后,银行新增贷款非常谨慎,但是存量贷款的潜在风险却持续增加,因此,对于这些信贷依赖度高的传统重工业项目,相对于增量贷款的结构调整,防范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存量风险暴露形势更为严峻。
事实上,当前出现产能过剩的企业或者“两高”行业,也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曾是地方投资的重点扶持对象,而且行业整体效益良好,在我国现有投融资体制下,行业发展依赖于银行融资。银行也一度将其列入优质客户,投放了大量信贷资金,但是如今随着经济增速下滑以及结构调整,部分行业产能长期过剩风险已经明显显现,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下滑,很容易把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带来行业贷款风险系数的加大。
面对“低碳”经济的渐行渐近,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行业调整和变迁仍将继续推进。而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产业经济运行分析及建议》,我国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钢铁产能利用率下降到67%左右;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
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直接带来行业负债率上升以及企业违约风险的加大。据钢铁协会统计,今年前五个月重点大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9.4%。随着“两高一剩”行业负债率高企,银行坏账风险也水涨船高。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今年不仅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饱受产能过剩困扰,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苗头,由此引发的信贷违约事件增多。这表明,随着产能过剩行业增多,已经成为银行不良的重要风险点,不仅银行应对此保持足够警惕,压缩相关信贷资产规模,退出潜在风险贷款,监管部门也应当在防范产能过剩领域风险上进行主动警示和应对。
系统性风险因素增多
如果说今年银行业经营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把防范风险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而在过去,不论是地方融资平台还是房地产业,都得到了银行信贷的支持。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矛盾凸显,我们既要着力于消除经济运行中的旧有积弊,又要防止风险向金融企业转嫁。
系统性风险因素增多,是未来银行经营必须考虑的现实。近日,银监会在发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时指出,国际上因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缺陷、风险管控失效和激励机制不科学而造成的金融机构风险时有发生,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公司治理监管成为世界各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发生的骗贷案、伪造票据案同样屡见不鲜,而且多发生在基层,可见国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仍有待完善,要使银行业适应经营环境恶化以及风险点增多,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控,稳健经营。
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就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融资、“两高一剩”行业结构调整等风险进行了警示。今年上半年,虽然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控制地方债务总量,但是随着新一轮投资的上马,一些地区的债务规模仍然增长较快。近日审计署公布,根据国务院要求,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意味着,地方债务的缺口以及违约隐患,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
按照审计署上一轮对地方债务的审计报告,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16个地区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和担保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而且通过信托融资租赁、BT和违规集资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而银行信贷和城投债是地方融资平台筹资的主要途径,如果平台出现违约,那么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必然会受到冲击。也就是说,地方债务增加会触发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会向银行体系传导。同时,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民间融资风险向金融机构的渗透传染,也应引起监管层和银行的重视。
银行应增强控制风险的主动性
经济转型期的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表现出新旧风险交织出现的特征,比如产能过剩在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分布,地方融资平台的变相融资手段更为隐蔽多样等。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必须主动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信贷结构调整撬动产业结构调整,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面对今年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监管部门对防范金融风险非常重视,年初召开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就指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进一步健全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完善风险防范处置应对预案。银监会年初下发的大型银行监管工作要点,要求大型银行严密关注信用风险变化趋势,特别关注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以及产能过剩行业。
今年银行不良率尚未出现大幅上升,代表着监管部门的防风险部署和银行主动调整卓有成效。据了解,许多银行对信贷行业结构、集中度和期限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把“两高一剩”行业列为高风险行业,主动压缩信贷规模,对于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以及耗能和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明确列为信贷减退对象。
因为产能过剩涉及面大,应对不好可能会出现大面积不良贷款,因此银行业应当加强风险预警,对新增贷款进行限制,同时压缩存量贷款,并采取落实抵押、调整还本付息期限等措施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对于高风险企业和项目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另外,产能过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经济增速下滑而带来的暂时性、结构性过剩,比如煤炭行业;另一种是长期性的事实性过剩,应当区别对待。此外,对融资平台、房地产、理财等重点金融风险领域应严加防控。
业界人士分析,下半年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尤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会有新矛盾、新问题浮现,对于一些趋势性问题应当及时预防,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仍是金融监管的重要课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